两个名字:美即和欧莱雅;一个数字:65.38亿港元。这个夏末,欧莱雅集团高价收购美即的消息,无疑让日化行业又升温沸腾了一把。
2012财年,美即将营业收入做到了13.5亿元的销售额,虽然这一已经是一个了不得的传奇,但仍然仅仅相当于欧莱雅2012财年在华120.5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1/10。欧莱雅此番开价63.38亿港元(约合5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欧莱雅中国区2012年销售额的一半。
从美即品牌发展的角度来说,该到了傍大款的时候了。因为从长远来说,美即存在的隐忧也很明显。
首先是面膜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即的盈利压力不断增大。针对美即2013财年中期业绩表现,海通国际认为,考虑到面膜市场的增长潜力以及竞争格局趋于激烈,“预计美即未来大力度的线上线下营销推广将持续,线下将增加店铺面积、人员配置以及货架陈列,而线上则希望通过网络平台推行更深更广的消费者教育和品牌建设,但这同时也需要更大的支出。不过,加大营销力度对收入能带来多少实质性带动目前仍不确定。”不管效果确不确定,但加大渠道投入是必须的。
其次是美即的单品类属性,虽然专注于面膜品类有助于在该品类做得最好,但总有一天会遇到成长的天花板,而且抗风险能力不足,如果面膜品类不幸出现负面新闻,那对于只做面膜的企业来说打击将是致命的。
而背靠欧莱雅这棵大树,让美即在品牌建设方面将更有力量。美即发表的声明称,“加入欧莱雅集团将有助于‘美即’借助其全球的研发优势和国际化战略平台,为‘美即’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
对于希望在新兴市场中挖掘出下一个“10亿消费者”的欧莱雅来说,它同样需要美即。
“面膜是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即旗下的MG是中国该品类的一个领导品牌,与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旗下现有品牌可形成良好互补。”针对此次收购事宜,欧莱雅中国公司方面如是表示,此话的确不假。
但是在大众消费品市场,只有彩妆美宝莲纽约的市场表现不错,而卡尼尔或者是小护士都表现平平,欧莱雅需要拿得出手的在货架产品。而在面膜这个品类领域,目前欧莱雅旗下还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面膜品牌。
欧莱雅表示,若收购成功,“欧莱雅计划依靠美即极富才华的管理层及团队以及其自身的科学专长,利用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及在全球各地开展的前瞻性和应用研究,来致力发展这个中国品牌。”想必这也是实话,而且有过羽西和小护士运营的经验教训的欧莱雅,应该会更为聪明。因此担心美即会被雪藏的人士,应该有些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