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容易,动销难。这是很多厂家和零售终端经常遇到的问题。
所谓“动销”,就是如何成功将产品快速地卖出去。“动销”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直接影响着该产品的市场销量与利润。通常情况下,三个月走不动的产品,基本上前景不太妙。
在本期专题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一部分经营者的终端动销普遍做得不咋的,而且越做越被动;而另一部分经营者则自己没啥想法,厂家说做才跟着动一下,业绩是可想而知了。
羚羊要比狮子跑得快才能活命,而狮子要比羚羊跑得快才不会饿死——“只有比别人跑得快才能获得成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日化市场。动销就是为了跑得快,而动销常态化才能跑得久;跑得快才能活下来,跑得久才会有未来。
一提到终端动销,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终端促销,用这种观念来指导动销,结局常常有些不妙:大促大销、小促小销、不促不销。
动销没有错,错的是不该只用“促销”这一种姿势去逃命。
对于厂家而言,动销就是市场份额,就是品牌知名度。但这遭到不少业内专家的诟病: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品牌意识,哪个外资品牌这么搞动销了等等,依我看,其实这也没有多大的可比性,人家外资品牌是已有良田万顷家财万贯的富二代,而咱本土品牌还是在为一天三餐劳碌的屌丝,生存方式自然不一样了。难道也去学那些富二代一样摆足架势非鲍鱼燕窝不吃?跟一个富二代去比拼生存方式,那饿死的只是你这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屌丝了。这是逃命的阶段,跑得快就是硬道理,谁还管它逃跑的姿势太难看会影响形象。真若想逃跑的姿势优美如华尔兹,也是等自己能够跟欧莱雅扳手腕之后的事了。
再说了,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带来的”,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并且在国际市场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作为品牌支撑,即使在中国做得再差,也无损于其国际品牌形象。中国哪个本土品牌有这种先天的优势?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品牌是产品畅销的结果,只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才能支持一个坚实的品牌。有销量,才有群众基础;有群众基础,才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卖得越多,群众基础就越广泛,品牌影响力就越大。
所以不要随便去非议本土品牌没有品牌意识,真有钱谁不知道去扮阔啊?绝大多数本土品牌还在成长阶段,在成长阶段销量最重要,因为不做销量很快就会挂掉。
所以,无论是对厂家还是终端,动销才是硬道理。
既然跑得快才能活命,跑得久才会有未来。哪如何让自己跑得久,也就是如何让动销常态化?要知道,终端最怕那种骤雨式的动销了,一场活动下来,卖了几十万,可接下来却不得不歇菜两三个月,这样的动销没有意义,比不动销伤害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