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举国上下暴雨来袭,各大城市也纷纷加入看海阵营。而身处海滨的青岛确成为众多“看海”城市中的一朵另类奇葩,总能幸免于被水淹没。究其原因只因为它背后有条“最牛下水道”。这条百年前由德国设计建造的下水道依然在发挥作用。
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青岛也因此被称为“最不怕淹的城市”。传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便是城市“良心”。在青岛城里,有一条100多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也被称为“最牛下水道”。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记者进入栈桥海边的一段德国造的下水道暗渠,寻找答案。
汹涌潮水刚刚退去,暗渠里一片漆黑。走进入口十米左右,一直很宽阔。青岛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栈桥两侧的排雨口非常大,管道内可以开进解放牌汽车,记者现场探访,看来此说并非妄言。从出水口往里走了15米左右,出现两个岔口,不再有主出口那么大。左侧的分水口则更小,1米75高的记者进去,只得低着头。
沿着岔口走出50米,出现了一座地下“宫殿”:正前方的下水道呈现阶梯构造,一个6级台阶将下水道分成了两层,上下两条下水管的落差使流水出现“瀑布”景象。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一米的下水管。整个下水道节点的空间很宽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条下水道修得竟然像房子。
除了独特而提前的设计被人们津津乐道,其智慧还体现在地上部分,地下地上两者是一个整体,而地上的智慧就体现在井箅子上。
在青岛老城区,这些井箅子在每一路段的排放密度,都经过了精心计算。如果某个地点的年均降雨量高,出现积水的概率大,那这里的井箅子就多,下水管也要粗些。据专家介绍,德国人在规划设计时,考虑了各个区域可能出现的水流量,规划设计了下水道和井箅子的密度。
此外,青岛市图书馆前馆长鲁海就曾介绍,德国人还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这种雨水斗横截面呈“h”形,雨水流入后,脏物被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堵塞。此外,这套管道在设计上带有雨水斗及反水闸,极少堵塞。在青岛,一提起德建下水道的妙处,老居民们都能津津乐道地讲出几条。
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这套系统所占全市管道长度的比例不足三十分之一,使城区内几十万人至今受益于这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