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日化有着“国企独舞”的美称。究其原因,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不得不提。国有日化企业,依托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政策扶持,经历了一场“不明不白的辉煌”。
哈尔滨新奇美化妆品商行总经理:刘一明
然而事实上,当1984年民族品牌还处在“萌芽”或“孕育”阶段时,他就已经涉足这个新生的领域。用他的话来说,“我做的太早太早了”,早到有足够的底气宣称“见证化妆品行业太多的起起伏伏”。
他就是哈尔滨新奇美化妆品商行总经理刘一明。
商超的警示者
对刘一明的采访,开始于傍晚六点左右。与其说是采访,记者更像是在倾听中国化妆品发展的“昨天和今天”。
据他回忆,在1989年那个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转型、市场经济还未完全规范的年代,计划经济下的百货供应站依然充满着活力。在当时,所有的化妆品和日用品全部都是由百货供应站统筹。并且,当时的百货公司、百货商场又有很多家商业公司,“所谓商业公司,就是现在所说的乡镇市场的百货公司。”他坦言,那时候的化妆品市场完全就是供小于求。谁能有货源,谁就能主导市场。而刘一明在1991年从化妆品零售兼做代理商,直至后来成为区域代理商,也是基于此。
说到这,刘一明给记者说了两个例子。他说,在当时中国很少有美白产品。作为市场上第一批美白产品的增白粉蜜,进100件货,一般小的百货公司能争取3、5件都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太火了!”而在现在习以为常的免洗护发素,在当时进货都要500件。“那时候最有趣的是”,他兴奋地补充道,“到了一批货,我都不需要进库房。几个百货公司走一趟,货几乎就没有了。再过几天就能拿到百货公司的单子,大概都能得到30%的毛利率。”事实上,直至1987年,中国的化妆品年产值也仅有18亿,八十年代的化妆品销售也仅仅是局限在百货批发公司或者百货商场。
相比过去的“繁华”,如今刘一明的化妆品百货渠道稍显些“低调”。据他介绍,在他目前的几百家网点中,百货商场只有20多家。事实上,在采访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百货商场是品牌的制高点,品牌展示的窗口,百货是引颂消费者消费的地方。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将网点更多地开辟到百货商超?刘一明给记者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假设我们一起去商场,一听你代理的是外资品牌,商场一定是笑脸相迎;但是对于我们本土品牌代理商,不仅得不到百货的支持,得到的回报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正因为百货商场趋向将最好的位置、最低的扣点、最优惠的政策提供给外资品牌,刘一明曾戏谑某些交情好的百货公司经理为“卖国贼”,甚至还指出“我们的民族品牌都毁在你们的手里”。虽然外资品牌得到了商场的“供养”,但作为丸美等民族品牌代理商的刘一明表示,“我从来不觉得做丸美品牌比做洋品牌差”,并且他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做中国人控制的高端自主品牌的代理商。
专营店的实践家
既然几百个网点中,仅有20多家百货商场,刘一明究竟将网点集中到了哪里?答案是——专营店。
在刘一明的描述下,专营店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他解释到,之所以如此,得益于门槛低、易于组织货源、消费意识转变等等因素。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连锁商场以及网购渠道都在挤压着专营店的市场份额。但是,刘一明坚定地说道:“我根本就不担心日化店的生存空间”。他向记者解释到,百货的局限性,致使很多品牌没法进入,从而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这,就是专营店具有市场空间的理由。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的物流情况很难辐射到乡镇,特别是边远的乡镇地区。并且物流体系的不规范,也限制着线上交易的实现。为了进一步解释,他举例说道:“移动电话覆盖非常大,但是座机还是有空间,因为有盲点。”“狼来了,但我有打狼的棒子。”他笑称。
正因为无法被忽视的市场空间,刘一明对专营店投注了更大的力度。然而,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另一个更为深刻的理由。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大商场、大百货大多数是外国品牌,“专营店的出现拯救了中国本土的品牌,拯救了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他表示,如果我们不帮自己的企业、不帮自己的国家,全都扶持国外的企业,那我们就成了经济上的奴隶。事实上,刘一明告诉记者,他所代理的本土品牌利润并不是那么可观。用他的话来说,“如果要谈投资回报率的话,不会代理这样的品牌”。但是,在他的意识里,做好民族日化品牌代理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民族日化品牌以“国礼”的身份“出访”国外,在刘一明看来,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暗示。“告诉外国,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百年日化品牌”,同时也暗示着“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工业、爱自己的民族品牌。”
时针指向七点十五分。仅仅只是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记者却从刘一明的话语了解了中国化妆品的过去和现在,更看到了民族日化的未来,因为他身上体现出的强大的信念与责任——为民族品牌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