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力下滑,网购冲击,原有商业模式亟待升级等问题令整个商业市场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多位资深商业人士认为,目前出血大甩卖是广州商业无奈采取的应对之策,此举带来的恶性循环将导致广州部分百货被淘汰出局,长期来看,重塑“造血”功能才是令广州商业突出重围焕发生机之良策。
现状
地下的新建的统统“遭殃”
消费疲软,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段不好或者经营缺乏特色的商场。
端午假期,记者走访广州多家地下商场,发现其人流量均远小于同地段地上商场。位于天河体育中心地下的时尚天河商业广场虽然临近地铁、APM线、BRT等大流量交通站点,但是未能很好地截流消费者,小长假第一天午餐时段,广场餐饮部门整体上座率仅三分之一,商业街上的人流集中在广场中部几家较大的品牌商铺附近,占多数的小商铺则普遍货量少,且缺乏特色,多凭打折或低价来吸引客人,一家鞋店今夏的新货就全部以五折出售,尽管如此还是出现整列十几家商铺无人问津的状况。
正佳广场M层地下商场与正佳地面的流量更是相差甚远,大部分客流从地铁出来之后直接去等电梯。花城汇中区餐饮有十几家店营业,仅占到铺面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未能撑起商业氛围,记者在下午4点钟的APM站出口直连的花城汇北区入口处观察半个钟,入场人数仅为三十几人,其中半数去了刚开张的华润万家超市,虽然是节假日,且有IMAX影院撑场,但是商场人行通道上空荡荡的。
白云区的万达广场和萝岗区的高德汇遭遇的更多是招商的冷清。万达广场外围商业步行街一百多个铺位,记者发现正在营业的只有三分之一,多数是教育培训等机构的门店,其中一段连续40多个铺位都没有营业,招商广告连片打出。
传统老大面临增长停滞
消费的疲软不仅打击了“弱者”,广州商业原来的“强者”们也显得应对乏力,能够祭出的法宝除了打折还是打折。
上个月月底的一波百货促销刚刚结束不久,端午节小长假和父亲节的商机促使广州各大百货又开始了新一轮促销。中华百货将有持续8天的100减50活动;万达百货展开长达11天的满100减51促销,甚至打出特价男装0.5折;天河城百货在天河城店、北京路店、东圃店均打出大部分商品5折的优惠,前后持续7天。除了百货举办的促销,店家自己也不断打出更早、更低的折扣,北京路的几家休闲服饰品牌都争相打到3折,20元一件的夏装随处可见。
“以前收到百货发来的打折信息,我都兴奋无比。现在则习以为常。”消费达人吴小姐对记者说,“如今如果商家不打到五折以下根本不考虑买,而且一些品牌商品更多选择去香港买,因为价格更便宜。”
但是,无止境的促销令商家的利润迅速萎缩,广州友谊2013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下跌了6.2%,广百则不得不紧急调整外地门店。“广州甚至有百货今年上半年出现亏损。”有知情人士透露。
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从前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市场整体消费力低迷,造成百货业绩欠佳,可以说已经持续两年了,这是在近十年里都少见的情况。从上市公司到小型百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说天河城百货,以前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但去年就陷入增长停滞,与前年几乎持平,这是它自从成立以来都没有过的,还有一些百货是没有增长甚至负增长的。
这不是哪一家百货的问题,是全行业都在面临严峻挑战。”分析
消费力下滑是主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广州商业出现了如此问题?
“一个是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居民消费欲望下降,这个是百货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认为:
“其次是电商冲击,主要是电器、儿童服装、化妆品这些类别,它对现场试用的要求不高,消费者更愿意去网上买。”
黄文杰则补充道:“百货的同业竞争加剧,各家都在扩张,开新店,而外来的品牌也想进来分一杯羹,可以说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不如店铺的增长速度快,最后只能越摊越薄,而且在同业竞争中还有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百货品牌重复,差异化不明显,让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经营成本的上升,近三年来人工成本、水电费、租金都在飞速增长,对百货的盈利能力造成很大影响。另外,零售业的人力资源引进跟不上它扩张的速度,很多新开的店缺乏具备零售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来管理,造成新店的经营效益不理想。”
应对
真正形成差异竞争
“百货打折是每年都有的常态,折扣越来越低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百货不可能长期跟电商拼价,经营成本决定了没有这个条件,将来还是要往高端精品发展。”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广州百货业态现在到了一个被迫要转型升级的阶段,前几年快速扩张的发展条件已经不在了,其实一个城市最后能够活下来的百货也就是几家,比如美国的梅西百货,法国的春天百货,就留下一些高端强势的,未来一到三年,广州有一些百货应该就会被淘汰了。”
“未来这个业态可以向三种方向改变。
“黄文杰分析,”第一是购物中心化,做得更大,引进更多娱乐、餐饮功能,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在品牌选择上有新的组合特色,形成品牌优势。第二是专业化,做小做专,针对主题提供服务,这种方向的店铺规模小,投资小,活力大。第三种是发展自有品牌或引进独有品牌,掌握品牌独有优势,扩大盈利空间,真正形成差异竞争,比如说在日本,永旺的自有品牌TOPVALU的产品覆盖130多个品种,在AEON超市占到40%,还将逐步扩大占有率,英国的玛莎百货完全售卖自有品牌产品,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