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而言,伴随成长的是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耳熟能详的国际护肤品牌,而百雀羚、大宝等本土品牌往往被贴上“土气、便宜、劣质、老套、单一”等标签。正是因为外资品牌的强势推广,国产品牌又固步自封,一度让“国货”沦为低端的代名词,市场上也越来越难寻其踪影。据此前媒体报道,尽管年销售额可达亿元左右,但因利润率过低,百雀羚的年净利润仅有两三百万元。很难想象,缺资金、缺渠道的百雀羚能够在品牌发展上有什么太大作为。
近几年,随着多个国际品牌不断爆出质量问题,国产护肤品似乎从中摸到了门道。草本汉方的概念催熟了几大品牌,其中以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相宜本草”)最为成功。若论资排辈,成立于2000年的相宜本草并不占优势,但由于紧紧抓住化妆品行业里的空白领域,在巨头还未清醒之前得以脱颖而出。2007年底,今日资本、东进公司出资8,000万元入股相宜本草,为其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2008年,相宜本草的销售额就达到2亿元,同比增长了140%。2009?2011年,该公司主营业务盈利额由4,000多万元攀升至接近2亿元。
后来者居上的成功案例也许给了百雀羚一些启示。百雀羚品牌相关负责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从2003年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从2005年开始对外宣传逐步向草本方向引导,2008年正式确定草本战略,并随之寻求渠道的突破。
在随后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百雀羚通过布局上海、广州、苏州三地完成了企业运营管理的转型。其中,上海作为总部,成为投资、战略与运营中心,广州承担策划、设计以及包装研发的角色,苏州则作为产品研发以及生产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百雀羚的销售额达到8亿元,而2012年则达到18亿元,增长超过1倍。由于紧紧抓住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百雀羚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仅在2012年天猫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其旗舰店就售出千万元以上的产品。而最近推出的一款纪念版护手霜套装,48小时内就创造了3.6万多套的销售业绩。
看上去势头不错,不过对比分析,国货想坐回化妆品市场的头把交椅绝非易事。相对于大多数本土品牌所走的中低端路线,国内的中高端市场仍旧被欧莱雅等外资品牌牢牢掌控。尽管日化巨头宝洁如今不断受到质疑,在高端市场表现乏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土品牌与之仍有明显的差距。
对于正在重塑品牌的百雀羚来说,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应淘汰之前的一些非核心产品,明确自身的草本系列定位。与此同时,多渠道销售势必造成多重价格的冲突,这种以渠道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最终会让消费者为其买单。
同样,对于百雀羚这样单一品牌运作却大手笔投放广告的做法,外界一直也存有质疑:公司会不会是为了通过炒作制造影响力,然后以一个好价钱卖给外资企业?毕竟,在之前已有小护士、大宝、丁家宜等国产品牌先后被外资日化品牌收购。
面对着重重争议,百雀羚的复兴之路刚刚开始,结果难料。但不可否认的是,百雀羚的努力尝试带给了蜂花、宫灯、春娟等一大批还在苦苦挣扎的本土化妆品品牌一次露面的机会,也让它们看到了重生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