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商场的化妆品专柜,给消费者带来高端时尚的观感,但高昂的进场费用和销售成本,却让许多国内厂家望而却步。现如今高档专柜已沦为国内外一线品牌展示的橱窗,销售功能正逐渐淡化。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化妆品专营店渠道,由于其遍地开花的分布态势,正逐渐成为主流。据统计,国内化妆品专营店数量已达16.5万,并且每年还在以30%的速度不断增长。
繁荣背后暗藏危机
看似繁荣的专营店渠道背后,却也隐藏着暗暗危机。据许多专营店店主的说法,盲目过快发展的后果于2012年已逐步显现。
1、市场逐渐饱和。据许多发达地区的专营店店主反映,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饱和,发展减速的临界点已然来临。这主要与行业内的大规模促销与同质化竞争密切相关。据邯郸"青春之歌"化妆品专营店总经理高现考的说法,近年大行其道的"免费派送"促销模式,在拉动销售上虽有效果,但是却消耗了消费者的后续需求,间接造成了市场饱和。另外,专营店渠道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之其他传统渠道更为严重。专营店店主无法通过细分市场赢得固定的客户群,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相对固化的市场趋向饱和也就不可避免了。
2、经营成本上涨。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已是业内普遍共识。大多数专营店主认为,2012年人员成本与店租成本的上涨幅度均在30%左右,其中店租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尤为巨大。这并不仅是某个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影响。另外,除了单店、小店受影响较大,实力雄厚的连锁专营店也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我们通过丰富产品体系,应对市场波动和成本上涨,由于品类更为完善齐全,店面的防御力有所增强。"南通平和客化妆品专营店总经理王军对《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如是说。
3、电商渠道冲击。与实体店受到经营成本普遍上涨的压力不同,电商渠道不需要支付店租成本,因而可以通过为消费者让利从而形成自己的价格优势。随着物价上涨和收入增长放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网上购物。就化妆品行业来说,电商渠道主要分流了年轻时尚的女性消费者。最近,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以及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都显示,消费者购买快速消费品开始向电商等低价格渠道转移,三四线城市成为快速消费品增长的引擎。这对于大部分定位中低端的专营店来说,冲击不可谓不小。
乐观看待"关店潮"
每年,全国都有很多的日化专营店开门,也有大量的门店倒闭。由于总体经济情况恶化,近两年来化妆品专营店的生存危机尤盛。
"会否受收'关店潮'冲击 ,关键还是要看专营店自身的问题。"在西安日化行业协会会长朱成根看来,宏观环境和渠道变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专营店的生存危机,但归根到底,能否在"关店潮"中生存下来,还是"因店而异"。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店家在前期的经营过程中,不注重产品品质,却偏重概念炒作意图赚快钱,也许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能够获益。但是当大环境恶化时,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些不注重根本急功近利的专营店。"在他看来,只有在消费者中树立起口碑,脚踏实地地以产品质量为根本,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而具有客户基础的专营店,即便面对暂时下滑的市场态势,也不见得就会关门大吉。"产品品质优秀的专营店,每年肯定都会有一定的自然增长,这足以抵消电商渠道和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朱成根对《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说道。
而据广州谛一策划工作室策划总监李永新的观察,线上网购的冲击和线下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今日化妆品专营店的困局。"但是把这样的市场暂时的困顿,说成是'关店潮'也许并不准确。"在他看来,大多数倒闭的专营店,以'夫妻店''单店'居多,这些小店与连锁专营店比起来,无论是店面形象、品类管理、增值服务、会员管理等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关店潮"也许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好消息。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把"关店潮"视作行业"自然发展"的过程。在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里,没有竞争力的门店被市场淘汰也是理所当然。"就现阶段的化妆品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发展过程,不需要引起恐慌。"李永新强调道。
某彩妆品牌的大区经理的观点,也恰好能作为李永新说法的佐证。该经理在与专营店合作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关店潮"的出现,与连锁专营店这种业态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屈臣氏这样的化妆品连锁巨头,还是各地区不断扩张的日化连锁专营店品牌,都在挤占服务不佳、品类不全的小店、单店的生存空间。但是换而言之,一个成熟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必然将趋向于集中的。
就化妆品行业来说,也许通过"关店潮"的一轮洗牌之后,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与聚合,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化妆品连锁零售终端。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