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中国的一些沉“香”轶事,或许正在慢慢解构西方话语的“正统性”。“别以为香水是外国的传统,其实中国也有调制香水的习惯。古时候的佛教徒便喜欢以龙脑、旃檀等种种香料,调在水中,供奉在佛前。”上海水完美总经理武斌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即使是一般寻常百姓,也爱以香草、香末等做成香囊挂在腰间,或者放在香炉中燃薰,汉代博山炉、唐代的错金银球型香炉都是我国古代制造香氛的工具。
资料显示,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神农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采集树皮草根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辟秽。时人对植物中挥发出来的香气也已重视,又加以自然界花卉的芳香,对之产生爱好的美感,在上古时代就把这些芳香物质作为敬神拜佛、清净身心之用,同时用于祭祀和丧葬方面,后来才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对此明代周嘉胄《香乘》曾有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秦汉以前,“堪称兰蕙椒桂而已”。
“我国在夏、商、周三代,就已使用化妆品如香粉胭脂等。从出土的商朝以后的文物中,可发现一些用于调制加工香料的器具,如香炉、薰球等。汉代的《汉宫典职》上就可见到薰香用于衣服涂香的方法。”《中国古近代香料史初探》一书这样叙述道,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古墓出土的西汉女尸的研究中,发现了用香料进行防腐的重要性。从昆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在公元954~959年就有制造蔷薇水(一种花露水)的记载。在唐以前,就已将龙脑、郁金香等用于墨汁、金属箔、蛮汁等的赋香,还有用香料作为媚药。
中国香事之盛,也演绎进了文人墨客的诗词哥赋以及日常行为之中。很多的文学典籍文艺作品中都有一种“博山虽冷香犹存”的内涵。最早描绘香氛的文学作品,则首推屈原的巨著《离骚》,如“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等。据悉,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最。“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非常普及,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注佐其心志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漫谈香文化与中国历史》一文显示。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当时的‘燎祭’就属于最早的用香行为;春秋时期,香料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及使用;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用香的种类也增加许多。”有关香史专家研究认为,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元明清香文化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由于近代史的原因,中国传统香文化出现了断层,因此当今人们对香的了解甚是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