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风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世纪良谋营销策划传播机构李东指出,日化专营店引进风险投资,除了看到机遇外,更要关注风险。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国际化经验还是不足,这个从2008年汇源事件、太子奶事件、蒙牛事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弄不好就会将自己养大的孩子被抢走,所有权最终完全属于风投们了。”李东建议,日化专营店再投进风投们温暖的怀抱时,保持清醒的状态。
李东的担心不无道理。近期雷士照明与风险投资之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控制权之争也为广大企业家们提了很大的一个醒:风投不是善与之辈。那么,对于日化专营店来说,应该怎么处理与风投的那些事?除却风投,还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资本?
风投之于专营店
对于专营店这一渠道模式,风投的青睐除了看来化妆品行业的巨大潜力外,日化专营店是销售商,而不是制造商,相对来说风险也小很多。
至于如何看待专营店与风险投资的合作,李东认为这是正常的经济发展现象。因为风险投资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寻找可投资的有潜力的项目。另外,日化专营店要想有更大的发展或更快的发展,也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
风投之于专营店,诱惑力明显是巨大的:利于融资,使企业可以顺利运转,同时支撑其快速扩张抢占市场,扩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在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有更多的资本去运作;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风投会给专营店设定一些不“不平等条约”,同时为了利益最大化,风投助力专营店渠道模式时,也更为激进和野蛮。如某VC给湖北名店荆州焕彩空间开出的条件比较简单,但是颇具杀伤力:总共投资3000万元,满足开100家连锁店的发展规划,并要求占总盈利的49%。但是,对于专营店来说,仅有钱就够了吗?
对于专营店该不该引进风投,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就是某个专营店为什么会受到风投的青睐?冯建军曾在撰文中表示,对于VC来说,最困难、最重要的不是对公司价值的估值,而是对人的评判和对商业模式发展潜力的估量,其中,团队的经验和可调配的资源显得特别重要。
“团队、模式、资源,”引进风投之前该是日化专营店老总们该深入思考的。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自身的团队有丰富的经验、高效的执行力吗?模式是否有创新之处?可调配的资源有多少?能否做到高效整合?在引进风投之后,开店计划是什么?对方所提的要求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利大还是弊大?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更多的比较、衡量。
或许,专营店应该怎么处理与风投之间的关系,山东某专营店系统老板的看法值得借鉴。目前化妆品专营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练内功,寻找可复制的盈利模式,建立稳定具有战斗力的营销团队,以及合理的人气品牌和盈利品牌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引进风投资金和合理建议,才利于化妆品专营店的提速。
风投之外的专营店
在专营店渠道模式中,除却风险资本外,还有另一种资本的身影——产业资本。近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康缇与展柜企业创辉、日化企业韩束等进行联营,就属于产业资本的集合。
虽然,无论是产业资本亦或风险资本,其最终目的都是利益最大化。但与风险资本激进的套利方式不同,产业资本在模式中扮演的是磨合角色,而风险资本扮演的是撮合角色。用广州市李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道扬的话来说就是,产业资本的联合,更看重的是长远价值的实现,而这对企业的未来比风投有着更良性的促进作用。
李道扬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他认为对于专营店的渠道模式,最好是能有一个既懂行业又有资本实力的人来投入。风投虽然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但却没有行业经验;而产业资本刚好满足了这个条件。如上海韩束化妆品有限公司CEO吕义雄本身作为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其对日化行业的丰富经验毋庸置疑,此次注资康缇无疑为促进康缇的良性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产业资本的联合,更注重价值的深度开发。更注重双方利益的未来,而不是单纯的套利。”对于康缇与韩束的合作,李道扬持看好态度。而这一模式的运作,也给苦于寻觅出路的专营店老总们提供了一条选择。
“未来一定是连锁体系的天下,随着屈臣氏等全国性连锁的下沉和各地方连锁的扩张,信息会越来越透明化。以前靠信息的不对称来赚取利润的夫妻店将受到冲击,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吕义雄认为,来专营店的发展方向,连锁必是趋势。而对于国内的专营店,真正拥有连锁业态的并不多,更别说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因此如何改造自身适应未来,将成关键所在。
但是,专营店更多的是有心无力。虽说风投有风险,但对于实力弱小的专营店来说,连“冒险”的资本都没有。此时,康缇与韩束、创辉的合作,无疑为这些专营店主们提供了一个方向:风险资本之外,还有一个更好的产业资本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