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概念产生已久,从以前的泥浆、石膏、软膜粉开始,是面膜的初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面膜时代,是从SK-II推出无纺布面膜开始,再到国内可采的推动,无纺布面膜畅销接近20年,直到现在,无纺布材料仍占有相当的市场容量。
如果说无纺布是面膜市场的一次拐点,那么,蚕丝就是面膜市场的一次革命。它在无纺布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更轻、更薄、更透、更贴肤、吸水性更强的材质,使面膜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2006年,贝豪公司无意中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无纺布在台湾地区的年消耗量是5亿片左右,中国的年消耗量是上百亿片。在当时,台湾地区的人口才2300万,除去老人小孩,5亿片的年消耗量(包括出口的)也是相当惊人的。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之后,贝豪公司觉得,面膜市场这么大,如果能有一款材料可以替代无纺布的市场,那肯定能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想要替代无纺布,那么新材料在质材的特点上,绝对必须要解决无纺布当前的缺点,才有可能更新换代,于是,贝豪公司着手研究起无纺布的缺点:材质厚重、精华液吸收性能差,消费者抽出膜巾时,(精华液容易往下一直滴个不停),是因为它吸收能力有限,无法把精华液全部吸附在质材上;另外,消费者敷起来很不方便,只能躺下,坐起来精华液就会往下掉,一俯身面膜就会掉下来。相比以前的面膜泥、软膜粉来说,无纺布面膜确实是比较方便,但想要让产品更好,就必须寻找更好的载体。
从2006年到2008年,贝豪公司花了两年时间,把全中国无纺布材料的厂家,全都翻了一遍,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最后没办法,到广东省无纺布协会请教。协会领导表示,目前国内基本找不到这样的材料,只能到国际上去找,离中国比较近的日本,在造纸技术上非常出色,或许可以找到。于是,贝豪公司又找了日本20家无纺布企业,把每一家的样品都做了试验,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款比较符合要求的材料。
这款材料确实和贝豪公司的预想比较接近,很薄很透很亲肤,不会掉下来,但是,它只有一个型号而以,根本连名称都没有。贝豪公司觉得需要为它赋予一种概念,于是天天用天天贴,想了一个月的时间,薄如蝉翼,轻薄透软,丝丝入扣,就赋予了它全新的概念,因此命名为“蚕丝面膜”。
2009年广州美博会,贝豪蚕丝面膜概念首次亮相,在美博会之后,大家就都知道了最新的产品叫蚕丝面膜。大小厂商纷纷上门要求OEM,或者寻求材料供应,市场上掀起了一阵蚕丝面膜热潮。一时之间,蚕丝面膜遍布市场各个角落,包括淘宝各家店铺。当然,这些蚕丝面膜产品,有些是真的采用了新的质材,有些还是无纺布,只是在包装上放上了两个蚕茧而以。
在当时,连蚕丝面膜概念开创者贝豪公司,都不知道蚕丝面膜是用什么做的,只是凭借着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让这款材料火了起了。直到有一天,一家比较负责任、并在贝豪OEM蚕丝面膜的企业问,“这里面是不是真有蚕丝,如果有的话,具体含量是多少,我们需要在包装资料再说详细一点。”
回答不出来的贝豪公司,选择了向日本原料供应商证实,里面是否含有蚕丝成份,那怕含有0.1%都OK,这样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外宣传。但是结果令人失望,原材料里一点点蚕丝成份都没有,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收购廉价的棉花籽绒,经过专利技术的处理,以一流的原料再造技术,做成这样的超长细纤维产品。
真相令人吃惊,贝豪公司也非常重视,认为应该基于事实,不能误导消费者,否则,最终砸了自己招牌的同时,可能还会毁掉一批在这边加工的大品牌,因此,贝豪公司把之前的宣传资料、包材统统作废,并逐个通知客户,不能针对这款材料写含有蚕丝成份,不能误导消费者。蚕丝面膜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