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弱势日化品牌需完善管理制度
纵观国内日化行业,全国性强势品牌乃至区域性强势品牌始终都是少数,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的弱势品牌。通常意义上,弱势品牌的“弱”直观地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其品牌力不够,难以拉动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其渠道不畅,导致产品难以销售。但是,深层次而言,弱势品牌的品牌力为何会不够,渠道因何而不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多数弱势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
家族式管理,制度化成纸上谈兵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弱势品牌的品牌力如何的差,弱势品牌的渠道如何的乱。实际上,我们真正看到的只是某一品牌的销售情况如何,以及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却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一品牌诞生的基地——品牌背后的企业。每一个弱势品牌的背后都有一家摇摇欲坠、管理不善的弱势企业。
提起管理,做企业的都不陌生。一家企业倘若没有管理,就谈不上企业,但是有管理无制度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尤其对于弱势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大多呈家族式管理,通常情况下,老板身兼多职,神马董事长、总经理、总监之类的,一人独揽。而管理层的其他职位则分别由亲戚、朋友担任,权利可谓高度集中。
虽然在某些境况下家族式管理甚至能够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家族式管理却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运作走向僵化,毕竟大批有才干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被排除在管理层之外,新的血液无法注入企业。另外,家族式管理意味着独断,意味着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意味着企业管理呈现经验式、粗放式。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历史并不长,大多数企业都是由管理者自主创业一路走来的,这些创业者在创业中一边闯市场一边凭感觉和经验对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属于被动反映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来应对,而不能预测问题出现,提前做好准备。
当然,很多弱势企业也已经认识到家族式管理的某些弊端,尝试引入职业经理人,尝试建立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有制度不健全,有制度无执行却是这些企业惯常的做法。管理者一直以来习惯于被动反映,这就决定了许多管理者在企业的规划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追求短期效益,强调利润最大化成为这些企业的终极目标。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打造品牌的战略目标,但往往在实际经营中,战略目标变成一纸空文。无长远的战略目标当然就不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家族式管理足矣!
对于弱势企业而言,扭转观念才是王道,放远目光方能飞得更高。制定长远的品牌规划,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当前弱势企业亟待解决之事。毕竟,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无形中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面难以应对复杂多变而又竞争激烈的日化大市场。
制度化管理,完善体制为当务之急
弱势企业在管理上有种种问题,比如人才难以引进、企业运作效率低、资金周转不畅等等,而这实际上都与家族式管理息息相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弱势企业而言,要想解决种种管理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企业,如果管理者对自己的企业没有透彻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那么根本就谈不上管理,更谈不上对症下药完善制度了。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是自己一手建立的,何来不认识之说,实则不然。了解企业,并不是单纯了解企业的运作,而是要了解企业的员工。毕竟,说到底,管理更多的是管人,管理制度也是为人而定,因人而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四个主要管理对象是人、财、物和信息,但是后三者都需要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才是行为的主体。因此,人的管理工作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作用十分突出。
完善管理制度实则是让公司员工能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人的问题解决了,所谓的企业运作流程、集权化管理、资金流等等问题便会一一被攻克。针对当前弱势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通病,《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建立企业文化。很多弱势企业非常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是虚的,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情。其实,无论什么企业,都有意无意的存在着一种有益或有害的文化气息,不管成熟与否,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不可回避的一个管理问题。管理者要针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企业文化并予以落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抓紧扭转于企业有害的文化。
其次,要优化组织部门。要想真正使得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企业更需要优化组织部门。在组织设置、职能权限界定等方面做出改进。拉芳集团市场总监崔洪喜在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拉芳集团在2011年底完成了公司组织优化,配合的ERP体系也开始逐步实施。新成立的营销中心整合了原来的品牌部、市场部、媒介部、设计部、推广部,借鉴国际一流的营销组织结构,实现了整合高效。
最后,适当放权让利。弱势企业的管理者身兼多职,他们往往一心多用,到处充当救火员的角色,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品牌,而这正是弱势企业的一大致命缺点。适当放权,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现代管理制度的一大特点,却也是弱势企业向强者之路迈进的一大屏障。弱势企业管理者或许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放权。
一直以来,管理都是弱势企业的短板。在企业盲目扩大品牌影响力,急于拓展渠道的时候,是否应该反省自身,从内部着手,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