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欧莱雅电子商务的代运营公司——广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6月初遭遇包括CEO在内的核心运营团队集体出走,近日又面临出走团队自立门户成立成为竞争对手的尴尬,而其现有多项知名品牌代运营业务恐受较大影响。
厂家再次感受到了电商的“不靠谱”。电商市场混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可眼看着面前这块“肥肉”,厂家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日化企业的电商“情结”
日化企业觊觎电商平台早就不是业内的秘密。根据艾瑞《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各商品品类市场份额》统计,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7735.6亿元,化妆品占据4.9%份额,大约为379亿元。而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到2015年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6.18大战中,化妆品电商再次让线下眼红。天猫化妆品销量大涨,包括高丝、佰草集、梦妆、Lavera等多家店铺旗舰店,截至当天下午2时,就已完成平日一天的销量,部分国货品牌销售金额环比飙升400%以上。厂家看着电商赚得盆满钵满,实体店冷冷清清,心里也是五味陈杂,“电商平台建还是不建?”
乐蜂网最近发布的《化妆品垂直电商行业白皮书》透露,正规的大型化妆品电商的采购通常有三个途径:与厂家或地区代理等一级单位采购,从中间商采购,分销商采购。中间经销商环节必然会吃掉厂家的部分利润,绕过这一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厂家都在思索的问题。
之前曾有经销商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爆料,很多厂家冒用电商名义在网上开店,以低于给经销商的价格销售产品,破坏市场秩序。但这种“小打小闹”的生意毕竟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更何况还有经销商不断抗议。借用电商平台开旗舰店效果也不错,但借用平台的费用在厂家看来也是多余的支出,自建平台才是王道。易观国际电子商务分析师陈寿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产品在B2C平台上,更重要是带来销量,提升品牌的作用是其次。而在自建平台上,其控制力会更强一些;另一方面,网站在向用户销售的同时,也能向用户传递跟品牌价值匹配的理念。
自建平台PK第三方平台,胜算不大
对于很多企业开始涉足电商平台,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不看好。“术业有专攻,做好自己的这一块才是成功,电商平台不是想建就能建。”
事实上,很多企业销售官网的成交率也证明了这一点。与第三方电商平台PK,自家平台还是显得“嫩”了点。而这个“嫩”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很多厂家自建平台只是为了凑热闹,辅助实体店销售,并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运营目标和专业的运营模式,拿实体店的那一套来经营电商,结果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其次,对很多传统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只是他们运营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对电商这一新事物的警惕,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投入上肯定有所保留。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当电子商务与传统业务相冲突时,公司必定需要权衡,在权衡之后,电子商务得到的支持就会非常有限,这对电子商务来说100%是一种伤害。
“而目前市场上的电商都是靠烧钱做起来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商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目前国内的电商几乎都在亏钱,大家现在就是花钱挣吆喝,看谁能拖到最后把市场拿下。各大电商纷纷引入风投以期在这场游戏中坚持到最后,但对于传统化妆品企业来说,这个钱他们烧不起。
人才难求:懂电商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不懂电商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的问题在愈加凸显,据统计,目前电商人才缺口高达300万以上。“无人才,不电商”已成为各大电商企业的共识,而专业性的电商人才更是“稀世珍宝”。
“懂电商的不懂日化行业,懂行业的不懂电商”,这是无数对电商抱有企图心的日化企业发自内心的感叹。温州某小型电商企业老板表示,市场上现在招聘一名总监级负责人,年薪都在50—100万,这是电商行业人才的通价,可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还是凤毛麟角。
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新兴行业,人才储备不够;而且这几年飞速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市场人才结构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如果再要他对化妆品行业了如指掌,那没有几年的沉淀是肯定做不到的。
化妆品电商本来就是两个行业的杂糅,经营理念有差异使得这行更不好做。据悉,欧莱雅电子商务的代运营公司核心员工的另立门户,一部分原因就是高层间的营销理念不合。
而对于现有人才的争夺接近白热化,正如广州一位中型日化企业电商部门负责人所说的,一些真正高端的人才本身就供不应求,在互联网行业内都是挣来抢去,根本轮不到这些传统行业。
《化妆品垂直电商行业白皮书》里这样描述,“电商的整体运作环境鱼龙混杂,混乱无序,这无疑成为电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没有精力、没有环境,传统日化企业的电商未来命运如何?或许乐蜂网CEO王立成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五年后化妆品电商将会死掉一半!
对于传统日化企业而言,在电商这条路上,是死的多,活的少,还有不少在赶着飞蛾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