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长和集团8月25日发布的年中报告,屈臣氏中国2015年1-6月营收为111.26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90多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13%。在当下的零售业,这也不是一个过得去的成绩(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中国零售企业百强201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6%)。而且,这个成绩背后,是屈臣氏中国店铺数目较去年同期增加24%。这意味着,屈臣氏中国的平均单店业绩实际上在下降。
在一线城市的屈臣氏内,货架上的商品仍然密集排布着,导购的热情也一如既往。但在很多门店,以往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不复存在。在杭州文二路,就有一家屈臣氏门店,但前些天贴出了“停止营业”字样。这是李氏帝国零售产业一度的龙头品牌。
2014年,屈臣氏放弃原先的上市计划,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卖屈臣氏近25%股权,套现440亿港元。
根据屈臣氏公布的最新5年规划,至2017年在中国地区的门店数量将增至3000家,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屈臣氏门店数量一度爆发式增长700家,达到2014年底的1700多家。
屈臣氏高歌猛进的开店态势让人想到当年的凡客,同样拥有OEM代工的贴牌生产,同样有庞大的产品线和员工数量,再加上中低端的低价客户定位,这些相似点让屈臣氏困境带有凡客的味道。
如同凡客一样,屈臣氏这个名字一度意味着低价优质,但OEM代工的做法很快就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对消费者来说,有那么多便宜好用的产品天天在网上做特卖,为什么要费力去屈臣氏购买一款功效可疑的产品?
像香港、台湾这样地狭人稠的地域,逛街就是一种周末休闲,较早开放商业化的社会进程也巩固了实体店铺消费的人群,出门买东西是一种乐趣,导致电商购物远远落后于实体店面业绩。然而在中国内地并非如此,线上购物比实体店铺更为方便,商品品项多元、价格透明可比较,网上商家评价一目了然。
李氏零售帝国在中国一度引领零售业风潮。但如果不能拥抱变化,很容易在新的商业潮流中落伍。正如你很难确定今天的微信明天是否还是第一品牌,毕竟我们见证过微博、MSN等社交产品的快速式微。
事实上,屈臣氏已经开始了电商化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去年9月,屈臣氏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锐意在未来18个月内,把电子商贸占全球营业额的份额提升至5%。”5%的目标,却被描述为“锐意”。传统零售商的思维定势或是症结所在。
老式零售业中那些套路,遇上仍然多变的发展中经济,就不一定奏效了。对李嘉诚而言,他赖以起家的传统产业模式,恐怕很难像他为孙儿李长治取的名字一样,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