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莱雅旗下药妆薇姿在国内市场稳居前三地位,尤其是迈入2000年以后,市场开始爆发潜力,薇姿在大药房的销售业绩迅猛提升,每年均以双位数增长。2008年,薇姿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8亿元,但以这一年为节点,薇姿快速增长的趋势开始放缓。
事实上,相对于大陆的消费习惯而言,药房始终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薇姿在入华十年之后开始发现自己水土不服,需要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渠道究竟是优势还是弱势这个问题。要冲销量还是要坚持‘立牌坊’,在薇姿内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向记者透露。
最终的结果,薇姿选择向市场低头,就在这一年,薇姿相继进驻屈臣氏,首次向更为大众化的渠道抛出橄榄枝。
据了解,尽管薇姿逐渐在淡化单一药妆的渠道刻板形象,逃出药房,闯进商超,但是薇姿的脚步仍然感觉十分谨慎,记者并未在超市卖场里面发现薇姿的销售。“整体感觉薇姿现在的销售渠道依旧过于窄小,在其决定迈出药房后,反而变得两头都够不着了。”上述员工向记者评论道。
对于薇姿急于转移渠道重心的做法,丽色国际控股董事周巍巍向记者分析道,薇姿在遭遇规模增长的压力后欲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薇姿的无奈之举。
1998年,已在世界各地成熟运作的薇姿把目光瞄准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薇姿是最早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药妆品牌,在此之前,国内基本无“药妆”这一概念。
薇姿在中国复制其既往成功之道,津津乐道其于药房专销方式这“一绝”,对外宣传为专业安全,短时间内确实收获了不少忠实拥趸,培养了进药房买化妆品的小市场,甚至还启发了本土商家纷纷做起药妆的小风潮,但是记者发现,薇姿的所谓专业却有伪造之嫌。
事实上,薇姿的品牌专柜并没有专业医师进行指导。记者在天河城百货薇姿专柜进行了解,导购员向记者强调,薇姿的产品全部都是经安全监测的,不需要专业药师的指导便可选购,薇姿的这些专柜没有所谓的专业药师或医师,自己对薇姿的产品很熟悉,仅凭这点就可以充当美容顾问。
记者了解,在欧美国家药妆一般只在药房渠道进行销售,无论是产品生产、包装还是使用方法,都跟普通化妆品有着严格的区别。
“但是,实际情况是,国内对药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放在药房里卖的化妆品就是药妆,有人觉得功能性、治疗性强的化妆品就是药妆,非常模糊,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
渠道转型带来的混乱也导致了其他的并发症。据欧莱雅华南地区的分销商爆料称,分销商可以从在薇姿工作的人员手中拿到薇姿水货,薇姿在国内没有生产基地,水货比国内正常渠道拿货要便宜,相当于走私,比市价便宜两成以上,与国货的区别是上面不贴任何中文标识。王林向记者透露,自己这一级卖薇姿产品可以得到5%的回扣。
目前,药妆管理还没有可依循的行业法则,也没有批准文号。
“某种意义上说,在国内,药妆是个伪概念。缺乏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指导,仅凭企业自己去做宣传,质量无保证,这个市场注定是乱而无序的。”周巍巍向记者评论道。( 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