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15接到群众举报,位于玉祁街道某超市销售的“玉兰油”保湿霜涉嫌假冒,执法人员随后赶赴现场调查。现场没收了剩余的假冒玉兰油保湿霜19瓶,“丁家宜TM”美白霜34瓶,还对当事人处罚款人民币1万元。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仿冒名牌商品市面上屡见不鲜,平时购买护肤品要注意留神品牌标识及产地。
NO.2、高档化妆品“销赃”一折出售,我敢卖,你敢买吗?(人民网)

“50毫升的coco香奈儿香水仅售150元,兰蔻眼霜仅售50元……”一些自称“销赃”的男子提着袋子以超低价推销着“偷”来的高档化妆品在西宁销售,部分心存侥幸的市民表示超低的价格和“名牌”的诱惑确实很难割舍。而绝大部分市民是属于比较理智的,纷纷表示不会在街头花几十元买这种化妆品,毕竟是用在身上、脸上的东西。
NO.3、微店购物遇假货无处维权,购买时尽量到正规店中购买(齐鲁晚报)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条关于微商经营假冒化妆品的信息,记者看到信息中的很多化妆品在微商的虚拟店铺中都有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由于微店没有第三方监管,在购买商铺时,尽量到实体店中购买。
NO.4、不谈价格,本土高端化妆品迎击洋品牌(南方都市报)

佰草集、双妹等一众本土品牌,都在试图突破外资建立起来的高端化妆品重围,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去诉求品牌当中的中国元素。面对外资品牌至今仍然强大的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本土品牌要突围高端仍然找不到清晰路径。
NO.5、欧莱雅在中国获得人体皮肤重建模型EPISKIN的营业执照(上海热线)

欧莱雅集团宣布:建立上海斯安肤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hanghai Episkin Biotechnology Ltd.),已在中国获得经营“人体皮肤重建模型”(Episkin)的营业执照。这一事件对中国化妆品行业具有深远意义,为在中国推行“化妆品动物测试”的替代方法铺平了道路。
NO.6、化妆品包装不当可致塑化剂“迁移”(海峡导报)

塑化剂曾一时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然而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塑化剂并未走远,其仍在化妆品、保健食品、儿童玩具中存在,塑化剂在油脂类产品中比非油脂类产品中更容易溶出,不止来源于包装材料,在生产、运输以及保存过程中都有迁移。
NO.7、“有机化妆品”换战场,网上热销(苏州都市网)

擅标“有机产品”最高罚款3万,新规过半年,“有机化妆品”的现状如何呢?记者走访了苏城大润发、家乐福等多家商超、化妆品直营店和专卖店发现,难觅“有机化妆品”踪影。但记者发现,在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依然“顽强存活”.
NO.8、【副刊】对于命运的安排,我无法给出深奥的评价。它似乎早出晚归,对那些不把它放在眼里的人,总是异常慷慨。——柏瑞尔·马卡姆《夜航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