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流量相对较小,消费水平不高的三四线城市或县城,稍具规模的专营店并不多见,更别说大型连锁了。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小的店却在这里很吃得开。
而在广州,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几个知名度高的专营店品牌随处可见,占据了广州专营店的大半壁江山。在这样的生态下,记者很好奇类似于三四线城镇那种小店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为此,《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用一天半时间走访了广州几个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勉强找到了几家有一定特色的小店,记者就这几家店的特点来谈谈小规模的门店在广州的生存法则。
我们首先看看几家小店的特点:
小店一:高格调的小店
这是在洛溪地铁A出口的一家小店,没有店名,店面很小,门口大概只有1.5米宽,以至于记者多次路过也没有留意到。不过小店内部比较深,目测6-8平方米左右。店虽小,陈列却做得挺精致美观。两边墙都设置了玻璃橱柜,打上背景灯,产品陈列整齐大气,丝毫不显得拥挤。店里放着舒缓的欧美音乐,氛围营造得不错。上架的产品包括兰蔻、雅诗兰黛、兰芝、安娜苏等十几种中高端国际品牌,主要有护肤、彩妆和香水三大品类。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和小店老板攀谈了半个多小时,老板告诉记者,这家店已经开了四、五年了。这里的产品大多数从香港进货,部分则从国外进货,生意还不错,因为是从境外带回来的正品,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也比专柜便宜。
记者特意对比了一下其中两款产品的价格:其中一款是安娜苏香水的许愿精灵香水30ml款,专柜原价是415元,而这里是330多;另一款是兰芝全新升级水凝透润精华水200ml款,专柜价是195元,而这里则是180多元。相比之下,确实比专柜便宜了不少,尤其是单价高的产品。
老板很好沟通,她还告记者,小店做了这么多年,主要客源是街坊和回头客。小店的生意一直都不错。
小店二:有个性的小店
这家店名颇有意思,叫“懒人睫毛液”,位于体育西地铁E出口天河又一城商圈内,是一家商铺类型的店面,铺面大概6平方左右,店内有营业员4到5名。其中另外一家分店两三个月前开业,也在天河又一城,距这家店不到100米。
记者以试用产品为名,与其中一个店员交流起来。店员非常热情地拉着记者去试店里的产品。产品都是“懒人”的自有品牌,同类产品款式不多,但护肤和彩妆这两个品类产品结构完整,常规的护肤产品--保湿水、乳液、隔离霜都有,化妆品比护肤品要稍为丰富,睫毛膏、粉底、腮红、眼线笔、卸妆水等都有。护肤品大都接近200块,而与之对比的是,以补水著称的兰芝的保湿水和乳液价格都在200块左右。
其中他们主打的产品是一款199元的睫毛膏。据店员所说,这款睫毛膏可以当浓密款,也可以当纤长款,而且不需夹睫毛就可以达到卷翘的效果,也因此得名“懒人睫毛膏”。不过在记者试用的过程中,店员称睫毛需要梳理整齐,还是用烧过的小木棒把睫毛烫卷了。
为了了解店里的客流量,7月5号晚上7:30-8:00这个时间段,记者分别在两家分店门口各停留了5分钟,共计时间10分钟内,进店的顾客总数为5个,其中4个在店内逗留,3个试用了店里的产品。
记者后来了解到,这个品牌由工厂代工生产产品,分店不多,目前在广州总共只有四家分店。天河又一城这家开了好几年,其余的分店有的也开了几年。此外,佛山、成都等地都有其分店。
小店三:无法生存的小店
记者曾在朋友所住的小区--天河区骏景花园看到类似于上述第一家店的小店,但是当记者来到骏景花园时,却发现小店已经结业了。记者致电给这位朋友,她告诉记者说这家小店两三个月前已经关门了,并说“这家店卖得太贵了”。
据这位朋友描述,这家店主要做香港代购,以一般货架的方式陈列,各类产品、各个品牌都有,包括护肤品、洗护用品、香水、彩妆、活络油等,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日化专营店,不过仍是以护肤、彩妆、香水为主。朋友还说:“这家的价格比外面专柜打折后的价格要贵,老板态度又不好,以前我就觉得它做不长。其实我们是有这个需求的,如果便宜点我会买的,但太贵了。”
思考:小店的生存法则
记者本来想找到五至八家店参照对比,但是共一天半时间,能找到的完整的店面只有两家,其它勉强能算上是日化小店的一般都是门面很小,装修简陋,以洗护产品为主,并且还需要其它家居产品支撑的小店,可见小规模又做得好的门店数量不多,且分布较散。
记者就这两天的观察做了以下的总结,来分析小店在广州如何生存:
1、 确定自身定位,打造个性形象
第一家小店是个典型的成功例子。虽然实质是代购,但这家小店并没有放弃塑造自已的形象。从店面装潢、产品陈列到门店氛围的打造,老板都颇为用心。所以一家小小的代购店,却做出了大店的格调,使店内的名品其自身的品位得以体现。第二家店则以“懒人”为噱头吸引来往顾客,主打的产品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推广,虽然这种手法并非首创,说不上高明,却也展示了一种鲜明的个性。而且同样做代购的第三家小店,则毫无包装、非常直白地宣告“我是一家代购店”,显得毫无特色。当然,在记者看来,这并非其倒闭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下文再继续探讨。
2、 选择地理位置有讲究
不难看出,这三家门店都选择了人流量较大的地点。体育西是广州两条主要地铁线交汇点,是广州最主要的商圈之一;洛溪位于适宜居住的番禺区,又毗邻海珠区,附近有好几个大型小区,大量人口集聚于此,洛溪地铁站的人流量也就可想而知;骏景花园是居住人口近3万的大型社区,并以白领为主,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所以小店要生存,不管是高档的现代商圈,还是闲适的生活区,还是人口密集的城中村,人流量必然是考虑的重点。但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的是,如果销售的产品与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专营店类似,那么避开这些大专营店的影响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上述第一家店处于道路宽敞的番禺,离最近的娇兰佳人步行大约需要15分钟,而离最近的屈臣氏更是要走20-30分钟。第二家店由于产品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倒不必刻意“避嫌”。
3、 产品必须有特色
在大专营店“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小店要生存,就要有特点。像“懒人睫毛液”就是特点鲜明的产品。虽然使用起来未必能达到其宣称的效果,但一开始就旗帜分明地表明立场是很重要的,这就已经说明了你的与众不同。第一家小店虽然只是一家普通的“经销商”,但它也懂得为自己塑造一个高品位、有格调的形象,容易让人记住。第三家小店的“不修边幅”则显然逊色很多。
4、 小店老板就是活招牌
在本文开头所说的三四线城市及县城里,那些生存得比较好的单店,一般老板都比较善于与顾客沟通。在这些地区,消费者的名品意识不是很强,但人与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比较注重人情味。很多小店老板就是依靠与顾客的寒暄、聊天,慢慢获得顾客的信任甚至依赖,从而成为门店的忠实客户。第一家小店的老板也做到了这一点,她告诉记者,自己店里很多都是回头客,几年下来,他们都很熟悉了。相比现代化经营的大连锁,小店无法提供如此丰富的产品,但却能提供给顾客大连锁无法提供“人情味”。而第三家小店的老板“态度不好”,显然又是一项负分。
5、 价格相对低廉
第三家小店的最主要“死因”,记者认为主要就是价格定位错误。作为代购店,顾客最为看中的两点必然是:1、代购产品品质优良;2、价格较内地市场低。这也是一般人对代购店的心理认同。但这家小店却反其道行之,定价竟然比专柜价还高,只能说,必死无疑。至于上面说到的其他负分、病症,其实都是次要的。但为什么第二家店的价格也较之同类的产品高,却还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回到上面的产品定位和特色的问题了。做出了特色,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比较的命运。
在广州这类一线城市,在大专营店为主流的市场上,小店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上面的两个成功例子已经足以看出答案。显然,即使在这样的市场生态下,总有大专营店无法触及到的角落。小店找准适合的土壤,满足剩余的市场需求,自然还有自己的一片自得其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