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管理者谈得最多的单词就是“销售”,日常工作的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提升销售”,营销资源配置最丰富的活动是“促销——促进销售”。而销售主要来源于顾客,那么如何管理顾客,就是零售管理的主要的功课了。
如果是竞争环境变化,使得顾客忠诚度、商号吸引力指数下降,营销方案上就需要有针对竞争对手的专案;如果是进店的来客数减少,商店吸引力指数下降,营销策划就要更侧重于场外因素,如店外活动气氛组织、促销信息送达、社区推广等;如果是来客数不少,但是购买率下降,即商品吸引力指数下降,那么我们的营销策划就要侧重于场内促销气氛渲染,如叫卖声、促销提示、促销陈列暗示、现场推销等等。促销资源是有限的,只有科学的数据分析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有的放矢,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在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还可以单独分解提炼出年龄结构的顾客数据模型、性别结构的顾客数据模型,为专项性的管理行为和营销行为提供数据依据。
公式一:销售额=客单价×客单量
客单价:门店统计周期内,平均每位顾客每次实现消费的金额。
客单量:门店统计周期内,实现消费的交易笔数。
一般来说,客单价受以下因素影响,如商品结构与组合、商品布局与陈列、商品价格策略、商品营销策略 . . . . . .
先来看看客单量的组成结构吧。
公式二:客单量 = 消费者人数=顾客数(来客数、客流量)×交易比例
人们通常把顾客和消费者混淆了,其实顾客并不完全等同于消费者,只有实现了消费行为的顾客才是消费者。顾客数我们的行话称之为“来客数”或者“客流量”,指的是光顾门店的顾客总数。
消费者人数占来客数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交易比例”,这指的是踏入门店的顾客有多少比例可成为消费者。一般来说,入店的顾客会受到门店的商品促销气氛的影响而实现或提升购买行为。因此,我们将“交易比例”也称之为“商品吸引力指数”。
公式三:客流量 = 顾客数= 来客数= 目标顾客×光顾率
目标顾客的光顾率决定了踏入门店的来客数。目标顾客指的是对门店有一定的认知度、愿意并且可能到门店消费的顾客群。光顾率包括二层含义,一是将意愿转换成行为的目标顾客比例,另一个则是目标顾客的购买频次或频率。
公式四:目标顾客 = 商圈顾客数(目标市场容量)×顾客忠诚度(目标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公式:
销售额=客单价×商圈顾客数×商号吸引力指数×商店吸引力指数×商品吸引力指数
客单价可以系统数据简单地计算得出,商圈顾客数如果不出现异常的因素(如拆迁等)变化不大。三个吸引力指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建立数据管理模型来分析。
第一步:商圈人口结构调查
第二步:顾客忠诚度或市场占有率抽样调查
第三步:来客数统计
来客数统计是测算入店客流,并且根据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进行区分。一般来说我们会每个销售季节至少进行三周的来客数抽样统计,依此来分析来客数的变化趋势。来客数的统计方法,我们现在通常调取相应的录像资料进行人工分拣汇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使用相关专业软件,利用影像分析技术,设定相应的参数,从录像数据库中直接汇总数据。
第四步:客单量统计
客单量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辨别,我们可以在收银机上简单设计2位数的识别码,在顾客结算时由收银员键入,最终直接系统导出即可。我们可以用案例表一来分解整个计算过程:
目标顾客=人口数×商号吸引力指数
商店吸引力指数=来客数÷目标顾客
商品吸引力指数=客单量÷来客数
将三个吸引力指数相乘合并,得出一个“系数”,可以称之为销售因子。于是销售额公式就变得很简单了
销售额 = 商圈人口数×客单价×销售因子
一般来说,在人口结构、业态结构和商品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期下,客单价的提升是有限的。于是要想提升销售,我们就要将促销资源分别向提升三个吸引力指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