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个二维码,就感觉自己好像要OUT了。
前两年还在为电商带来的冲击忧心忡忡的日化企业,今年纷纷跟互联网勾搭上了——5月初在上海召开的美博会上,我们发觉被二维码“包围”了——展位的墙壁上、产品的外包装上、宣传的物料上、杂志的广告上……每个展馆统一的动作,就是“你扫码,我送礼”,到处可见的是手机晃动的身影,和随处听到的“滴”、“滴”的声音。
众多企业纷纷投入到二维码的怀抱中,是不是二维码就是营销的终极利器?是不是二维码就是拓宽市场的法宝?
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美景背后,缺少盈利模式的“二维码战场”已是藩篱丛生。
“移动互联网的地理位置信息,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O2O(线上到线下),而二维码则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腾讯老大马化腾如此定性二维码。
关于二维码,马化腾说到了要害:重点信息不在于“二维码”,而在“入口”。
说白了,二维码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本身不具备多大的商业价值,背后的产品或服务才是核心。
从二维码移动购物来看,平台和品牌厂商建立的合作关系、线下的仓储物流才是核心,二维码本身不是渠道,只是为移动购物流程运转提供的一种工具。对于一次成功的营销推广活动来说,活动本身的优惠和激励是促使用户关注或参与的真正原因,二维码起到的只是包装和连接的作用,活动还可以选择其它包装和形式。
而且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二维码终将被其他技术形式所取代。今天是二维码,明天说不定是三维码、四维码之类的,而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产品和服务,这比什么码都重要。
如果说二维码是一个通道,那么二维码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上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内容。而目前日化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码”观花——仅停留在让人扫码的层面,给用户提供的价值有限。扫码的时候千方百计,可扫完之后却没下文了。就像你走过一条很时髦的星光大道后,打开门却发现只是一个厕所!你会怎么想?
怎么通过二维码来解决用户需求,或者创造需求让用户消费,这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二维码的背后,是一场空中与地面、现代与传统、新技术与经验之间的资源整合。所以在没有确切的盈利模式之前,建议各位还是步步为营的好,不要一上来就急吼吼的想着圈钱,反而将粉丝给吓跑了。谁都不会认为扫了你的码领了你的小礼品就表示她心甘情愿接受你那乱七八糟的信息轰炸。
当然,这跟行业中缺既懂电商又懂日化的人有关,但这不是你急着圈钱的理由。在电商面前,你缺的,欧莱雅同样也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就看你敢不敢行动,够不够坚决,肯不肯坚持。当年那个英语教师其实也不懂电商,但他做出了今天的阿里巴巴。当年的刘强东转战线上时,还没用过QQ和E-mail,甚至不知道BBS是什么,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他的京东5月22日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在线下取得成功的传统企业而言,要让他义无反顾地开发线上,很难。因为已经有了既得利益,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干嘛还去冒这个风险?
有退路,没活路!世间上的事,但凡有退路的,基本上很难办得成大事。行业中不少在二维码上有小动作的企业,基本也属于此列。
不同的选择,将会给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未来。如果将电商大潮看成是遭遇,你就只会想如何去应对;而如果将电商看成是机遇,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利用它。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主动者,就会厉兵秣“码”,利用电商的用户体验,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进行创新,而这也是传统企业做电商的终极法则。至于被动者,不说也罢。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5月27日2014明道大会上,针对未来总结了四个趋势:1、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2、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3、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4、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先不说这个60后大叔的总结是否准确,但至少有一点本人也认同,未来凡是涉及商业的,都将可能与互联网搭上关系。
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移动互联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风口,也是日化行业的风口,谁能主动找到并站在这个风口上,谁就能笑到最后。
当然,找不到风口的,或许只能永远做追风的少年,或者只会在凌乱的风中飘零——下个10年,你可以说“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