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3是自媒体年,那么2013绝对是O20年。当互联网真如洪水猛兽一般向传统企业渗透影响时,一种莫名的恐慌将传统行业的“大哥们”冲击的晕头转向。于是他们纷纷或主动或被迫地学习了解“互联网思维”、“020”,也开始研究“粉丝经济”、“雕爷牛腩”,参加各种冠名了O2O或微营销的会议,恶补各种姿势。
一时间,搞百货零售的,卖数码家电的,卖水果的等等一大批深耕传统线下市场的企业都在谈论、探索与实践O2O了。当年马云与王健林打赌之时,O2O的概念还未盛行,后来的雷军与董明珠之赌还是为O2O推波助澜了一把。但是,传统企业O2O转型的背后,又存在着哪些令人遗憾又苦笑不得的“坑”呢?
坑之一:盲目跟风,隔靴搔痒
传统企业里转型成功的电商有京东,近两年国美与苏宁的转型正在进行,尤其是苏宁,更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魄力与勇气,义无反顾,线上与线下同价,即便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也一往直前,就当做战略性亏损了,是自我革命。
但是,反观其他传统零售,在O2O转型的过程中只是选择了与微信合作,共建微信微商城,打通线上与线下交易,“触电“试水。一方面,这些零售百货商强烈地感受到了电商对他们的冲击,很想去尝试突破;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验与知识体系的束缚,传统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互联网的运作思维与经营方式。于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方式。对他们而言也许叫”摸着石头过河“,但实际是盲目跟风,根本没有搞清楚什么样的“触网”形式适合自己,意图想通过一个简单的微信帐号承载起O2O转型的业务模型。
坑之二:思维落后,阻力重重
传统企业转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互联网新势力与传统利益集团之间的形态意识之争或利益之争。发展线上能力势必会在短期内挤压线下利润空间,这对传统企业来说需要有包容之心。也许对寻求转型的掌门人来说已经在预料之中了,但是其他的高管以及中层干部们就难说了,心理抵触、消极应对等现象少不了。
另外,在传统企业转型O2O的过程中,即便决心十足,但是受限于自身的经验以及对互联网的理解程度,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这种落后的思维,加上对互联网有了片面理解之后,也忍不住要对项目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这时候,高薪挖过来的互联网大神们就开始摇摆不定,纠结痛苦了。在据理力争与妥协平衡中,原本就是不确定性很高的一个产品更是会变得不确定性极高。所以,在利益之争与意识之争的双重挤压下,传统企业转型O2O会变得压力重重。
坑之三:人才陷阱,赔了夫人又折兵
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传统企业想要成功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进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诸如万达、银泰、苏宁、国美等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会先开始大量的招兵买马,而且是高薪聘请,阵容豪华。但是,豪华的背后也会有风险,那就是“向钱而动”,而非“因事而聚”。当然,沙水也不敢妄自揣测这背后的动机,但是传统企业疯狂揽才的背后,所暴露出来的还有高度的人员流失,或者走马换帅。如此,朝令夕改,这对转型而言在时间上在投入上都是大大的浪费。
如果是新老两种环境氛围所导致的团队不和,人员出走,善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但若是电商人才泡沫,导致人才本身的趋利行为,甚至是掠夺一把横财就撤,这时候是不是让人背脊骨一凉?
经济学里说人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是“理性人”的最优选择。而IT互联网圈本身就是人员流动性极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更为严重。所以,互联网里的股权、期权等手段就是为了应对优秀人才流失、留住人而设计。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恰恰存在固有的盲区,是不会轻易允诺期权或是股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职业经理人”的“败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