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全品类、大品类市场的饱和,市场开始不断碎片化,细分市场、小品类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市场机会点。以专营店为例,之前各品牌都打破了头往背柜区挤,现在发现背柜区早已饱和,而在背柜区之外,还有开架区这样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对于店铺来说,护肤、彩妆这两大块,不仅难以构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因为竞争加剧、顾客分流,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一言以蔽之,品类尖刀已然刺破了品牌为王的市场格局。如何通过小品类吸客纳客,成为竞争中的首要问题。
于是乎,日化店开始通过品类管理,打造属于自己的面膜专区、BB霜专区、美妆工具区、高端洗护沙龙等,不再像往日那般简单地依靠一两个品牌支撑大局,而是开始摆弄有章法、成套路的组合拳了。
面膜的爆发,看似边缘品类的屌丝逆袭,实则经过了长期的市场培育。
早在美即做大之前,就有可采的昙花一现,以及屈臣氏燕窝面膜、骨胶原面膜等单品的旺销。而在各品牌的产品线中,面膜也一直充当着补充品类的角色,虽不被重视,但作为配角也不可或缺。等到大伙看到美即竟然把面膜小品类搞得这么有姿色,这才惊觉,原来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于是群起效仿,群膜乱舞。
原液在日化行业是真正开先河的新品类,可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闷骚期。业内炒得火热,众品牌也一窝蜂地抢着上产品,可在市场层面,许多消费者并没有真正形成消费习惯。某些小品类喊“XX元年”从去年喊到今年,多数品牌除了上产品、打广告,营销上并无创新之举,新品类旧思维,穿新鞋走老路,加上市场培育周期过短,目前的闷骚还有待发作。
BB霜的状况与面膜有类似,也有不同。类似在于:并非新品类,已在市场上销售多年,市场认知度已然很高,消费习惯也早已形成;不同在于:缺乏面膜市场上像美即那样呼风唤雨的领导品牌,处于诸侯混战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
高端洗护的走俏,又与以上三者截然不同。首先,洗护品类是个成熟的常规性品类,不同于原液的品类突破,也不存在原液的市场培育问题。其次,它又并非面膜式的单一的市场容量增加,或者BB霜式的价格无趋向性流行,它是消费需求在数量与档次上的同步提升:一方面市场需求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客层拉高,市场细分化明显。
这一特点,同样在专营店渠道表现得尤为充分。在本土专营店里,护肤品牌的价格与三欧(欧珀莱、欧莱雅、OLAY)早已并驾齐驱,甚至不乏大胆超越者,这是因为消费力档次在快速攀升,洗护产品随之水涨船高。毕竟,店铺不能永远只卖9块9的飘柔。而据某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市场上约有40%的女性消费者有意愿尝试高端洗发水。同时,以前长期被打入冷宫的洗护品类,因为竞争格局的变化开始得到重视。专营店为了提高坪效、增加聚客能力,必须加强品类管理,尤其是中岛开架区的品类完善和丰富,洗护产品作为开架区中消费量巨大的常规性品类,顺理成章地得以“扶正”。
而高端洗护因其利润较高,聚客与创利一石二鸟,于是一跃成为继面膜、原液、BB霜之后,一个由终端新需求助推下形成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