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只能往前不能后退。每个产业的发展也一样,总是在螺旋式中前进。我国美白化妆品经历了数十年“野蛮”发展后,随着国家食药监总局一纸令下,正进入“阵痛”时期。尽管引发业界不少企业“反弹”,但正如某业内资深人士所言,美白化妆品到了非整改不可的境地,美白新规对症下药,将祛除行业沉疴,推动行业升级换代,最终受益行业和消费者。对于真正有志于美白行业的企业如以“因为真珍珠,所以真美白”著称的京润珍珠而言,则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一批极具中国特色的美白品牌将加速成长。
惊天炸雷为美白划道坎
去年底,美白化妆品行业响起了惊天炸雷,至今仍然雷声滚滚,正在深层次改变着整个行业。
2013年12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其中最关键的调整事项是美白化妆品将纳入祛斑类化妆品管理相关要求,以及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实行告知性备案。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又特别下发了《美白化妆品管理要求》(下文简称《要求》),对美白类化妆品企业在申报、注册和生产销售方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
这两纸令下,不啻在政策层面为美白化妆品划了道深深的坎,深层次上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一关键节点是2015年6月30日,但已经拉开了行业“洗牌”序幕。
根据《要求》,凡宣称有助于皮肤美白增白、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均纳入祛斑类化妆品,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必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或进口。仅具有清洁、去角质等作用的产品,则不得宣称具有美白增白功能。仅通过物理遮盖的形式达到使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明“仅具有物理遮盖作用”。
已经取得备案凭证的美白产品,允许生产并销售至2015年6月30日。2015年6月30日后,所有宣称美白概念的产品,均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许可批件后,方可生产销售。
很显然,对于“美白”储备深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经营的企业来说,完全是轻车熟路、闲庭信步,比如有着20年发展历史、采用珍珠作为美白原料的京润珍珠,但对那些依赖OEM的品牌来说则是另一番境地了。
对症下药促行业“洗牌”
对美白化妆品进行严格监管并不令人意外。
美白几乎是国内每个爱美女性的追求,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美白化妆品占据了我国护肤化妆品市场30%份额。
各式各样的美白产品蜂拥而上,造就了美白市场的极度“繁荣”。但是,任何产品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了规律势必造成不良后果。赢得消费者口碑的品牌往往是质量上乘的品牌,京润珍珠始终以“专业、负责、高效、创新”的工作作风,以“诚信、周到、树立良好口碑”的经营理念,在化妆品市场崭露头角,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
据了解,人体表皮皮肤更新需要28天,美白产品起效需要大于这个时间。临床测试中,会进行8周和12周的美白效果测试。也就是说,日常使用美白产品,大概两个月以后见效也是正常的。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产品快速见效的期望,部分品牌甚至三无产品过量添加功效成分比如熊果苷、杜鹃醇、汞及其化合物,会产生皮肤刺激性反应,造成正常皮肤脱色甚至中毒。
近年来,美白化妆品过量添加功效成分致使消费者受伤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含汞量超标一直是久治不绝的问题,去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爆出一些美白化妆品含汞量超标6万多倍的惊人消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把美白化妆品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监管,正是对症下药。新规意味着这类产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提高了美白类产品的准入门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预计,至少20%的美白类产品可能将由于无法通过药监局审核而被淘汰出局。具备从原料生产到出品的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优势,如拥有自己珍珠养殖基地的京润珍珠。
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认为,化妆品政策大修,将有助于改变市场管理某种程度上的失措,让行业变得更加有法可依。
业界“阵痛”京润珍珠“真美白”不惧挑战
然而,这一法规却激起业界不少企业的强烈“反弹”。今年初,广东省日化商会针对《通告》新规进行了专题研讨会,有近80位品牌商出席会议。品牌商群起炮轰,从“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三方面进行论证,并整理成报告上交国家相关部门,希望争取暂缓执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
与会品牌认为,《通告》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对中小企业是伤害。根据广东省日化商会方面的测算,单个产品申报特殊用途进口化妆品所需总时长约355天,每产品申报所需费用约20200元,这等于每个产品增加了2万元以上。广东某中小化妆品企业主表示,其公司现有128件涉及美白概念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四成左右,申请特证所需费用巨大。另外,不合格产品只占了极小的比例,需要对不良企业更加有力的监管,而不是将美白产品纳入特证许可就可解决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规让美白化妆品从业者面临选择去留的问题。
但是,也有不少企业鼓掌欢迎。这些企业多为专业从事美白产品制造、销售的企业。
京润珍珠集团董事长周树立认为,很多实力不够的企业放弃美白品类,促使市场洗牌和升级。这对京润珍珠来说意味着机会。因为京润珍珠经过20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以珍珠护肤、保健及珍珠饰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格局,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目前京润珍珠拥有自己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京润珍珠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实现自产。京润珍珠将坚持“因为真珍珠,所以真美白”,发展成为极具东方特色的国际性美白品牌。
面膜企业立肤白营销总监许昊指出,新规定对于有一定规模、正规生产的企业来说是好事,让那些企图快速捞一笔的投机者没了立足空间。这净化了行业,推动升级换代,对行业健康发展是好事。
据《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了解,渠道商做好了迎接美白新规的准备。不少渠道商在选择合作品牌时更加慎重,自身有生产能力的品牌企业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