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旦走出去,风险就接踵而来,企业要是只顾得后院,画地为牢,江山就与他无缘。
是否跨区,甚至跨区之后,接二连三出现的难题,都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阵痛。例如,跨区域扩张之后,如何保证选址、经营、服务、供应链的上下通畅一致?如何远程把控资金、人才和信息?如何攻克当地“地头蛇”,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等等,一个个问题都是“阿喀琉斯之踵”。
以至于,一些大佬只好委婉作罢。
四川金甲虫刘船高说:“我真没想做多大。我知道自已要的是部分顾客,不是全部。”
保定东大日化孙树贵说:“保定市场需要精耕细作,还不考虑跨出保定区域,因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驾驭那么大的事。”
上海歌诗玛田千里说:“中国太大了,跨一个区域,在全世界来看都相当于出国了,发展实在太难,中国区域状态差异非常明显,比如说江苏,苏南跟苏北,根本就不是一种消费的背景。”
所谓的跨区连锁的“阿喀琉斯之踵”到底有哪些?
致命伤:虎落平阳被犬欺
记者走访四川、江苏两省的日化市场,深刻体会到野心勃勃的专营店老板,嘴边常提跨区,又对其心存隐患的是当地的“地头蛇”。
“跨区域连锁,你不是当地人,即便你势力强大,也很容易遭遇‘虎落平阳被犬欺’。”自贡三商老板苏志金的担心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你进入别的区域,遭遇区域保护是首当其冲,而且当地的店还会联合起来排挤你,让你很难在他们的区域市场分得一杯羹。”
三商在四川有数多家,早期一群福建商人来四川投资做日化店,“刚开始,生意都是亏本,无法存活,客观上由于当地日化店长期培养的品牌力,另一方面遭到区域排斥,倍感危机的单店联手起来对抗‘外来敌人’”,所以,三商有了今天的运营方式,“区域联盟,用同一个店名,分不同区域负责人”。
记者走访过程中,遇到跨区连锁店被“地头蛇”比下去的例子比比皆是。
外来专营店跨区,不仅受到同行专营店渠道的“牵制”,同时还有来自百货商超渠道挤压。企业跨区发展,不但破坏了当地原有市场的格局,甚至还会危及到当地企业自身的生存。跨区发展的水土不服成为不可避免的跨区难题。
死穴:区域独家经销品牌瓶颈
一位四川店主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吐露了他跨区开店的苦恼。随着他的连锁店从绵阳市跨市到乐山等地,在终端品牌的选择上遭遇了不少尴尬。根据中国现有的状况,几乎所有的国内知名品牌都采取区域独家经销的模式,致使连锁店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面临找不到合适的国内品牌的尴尬局面,转而只能依靠流通名品(欧莱雅、玉兰油、妮维雅等)来充实店铺,并以这些品牌来进行市场攻坚,然后再充实一些国内三、四线品牌,以平衡整个店铺的利润。
化妆品专营店老板早期要是没有拿下掌控品牌的区代或市县的独家代理权,在跨区发展开店的过程中,则容易遇到品牌瓶颈。
硬伤:市场地区差异性
跨区连锁,不得不谈到市场地区差异性问题。如上田千里的感慨,苏南与苏北的差异,还有川南与川北的差异,小到宜宾与自贡的差异。
记者走过宜宾与自贡市场,感受到两市的巨大差异。形象地说,宜宾与自贡的PK,如“屌丝”与“高富帅”的PK。宜宾芸雅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洪军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宜宾商圈单一,南岸东区2008年刚进驻了一家沃尔玛。大部分专营店活跃市内东街。东街是当地年轻消费者购物、娱乐的主要商圈。但商业气氛相对滞后。一般,熟知宜宾的专营店老板,在东街开店,则是准备面向年轻人的平价商品。所以,外进的跨区连锁,需要对当地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才敢跨区开店。”
落地之困:店面选址
想好了一系列策略,解决了策略性问题,跨区连锁落地的第一步是:专营店的选址标准是什么?符合标准的商业物业有多少?分布在哪里?物业成本是多少?租期一般是多长?确定地段后,则考虑店面所处的商圈适合怎样风格的装修、风格。
“如果当地的重要商圈已经被同行占据,最大问题是自己的店的客户群或潜在客户与其重合,商圈定位趋同的情况下,当地的市场就很难切入。”泸州三叶草张海丰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部分专营店的解决之道是,打差异牌,在社区开店或开校园店,但是同时不得不面临连锁的标准化和模式化问题。
调查发现,跨区连锁遇到的外部因素不仅仅只是如上四点,还有人情、人才等问题。当然,还有不可避免的内部因素:资金管控、物流、模式与标准、管理与服务、后台数据系统。
即便跨区连锁的难题信手拈来,但是,还是诸多专营店不甘于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跨区连锁已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启动起来,敢于跨出跨区域连锁第一步的,说不定是行业重新洗牌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