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中国市场混,就必须会点“中国功夫”。
所有的跨国企业在觊觎中国市场的同时,都会发出一种感叹:这真是一个流金淌银的地方!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在利益的吸引下,中国已成为众多国际品牌的竞技场。但是,真的一头扎进中国市场后,它们也会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地方。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是否做到入乡随俗,是否能与中国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相协调。所谓“入乡随俗”,说学术点就是“本土化经营”,说形象点就是要学些“中国功夫”。
在不少国际品牌眼中,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到处流金淌银,但真要想在这个市场上日进斗金,还必须得会几手“中国功夫”——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和消费结构,让不少野心勃勃而来的跨国品牌碰得灰头土脸。比如科蒂,1996年借道羽西进入中国市场,死抱着其海外的经营经验在中国市场折腾,最后只能狼狈败走中国市场,可后来看到欧莱雅、宝洁等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茁壮成长”,科蒂很不甘心,于2010年又玩起了收购的“老把戏”,与中国本土品牌丁家宜联姻,意图再入中国市场“捞金”。但“一根筋”的科蒂还是死守着它的那一套经营标准,不根据中国市场进行变通,结果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丁家宜,如今又被折腾得半死不活。
这就是中国市场,懂我者昌,不懂我者逃窜。
不说那“一根筋”的科蒂,就算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混得顺溜的宝洁,也有撞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比如年初针对专营店渠道推出的“海肌源”品牌,虽然顶着“富二代”的光环,却没有受到专营店老板们的夹道欢迎,为何?原因在于宝洁对海肌源的操作手法跟市场脱节,比如门槛高、广告投放缓慢且渗透率低,在培训、物料、服务等方面都没有贴近专营店渠道……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专营店老板们,才不管你爹是洋大爷还是洋二爷呢。宝洁必须得告诉我,推出海肌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增加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还是真想做一个专营店渠道的品牌?如果是前者,那对不起,这钱如果不好赚我们不跟你玩;如果是后者,那也请你按我们专营店渠道里的“规矩”来,别老端着国际品牌的架子不接地气。
最近的消息是,宝洁的高层已准备让海肌源学点专营店渠道里的“中国功夫”。以宝洁的实力,只要肯放下身段来学习,海肌源在专营店渠道还是有奔头的。
来中国市场淘金,不学几招“中国功夫”,还真是吃不开。
不少跨国品牌总以为自己是洋大爷了不起,唯我独尊,结果呢?唯我独尊之后是喂我毒酒。
不过要送一句话给那些跨国品牌们:来中国市场“淘金”,很正确;但能否会点“中国功夫”,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