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旦走出去,风险就接踵而来,企业要是只顾得后院,画地为牢,江山就与他无缘。
是否跨区,甚至跨区之后,接二连三出现的难题,都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阵痛。一位四川店主向《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吐露了他跨区开店的苦恼。随着他的连锁店从绵阳市跨市到乐山等地,在终端品牌的选择上遭遇了不少尴尬。
纵观日化当今的专营店版图,行业内用“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简单概括了东有田千里的上海歌诗玛,西为刘船高的四川金甲虫,南为蔡汝青的娇兰佳人,北有井岩的亿莎美程。实际上,国内的跨区连锁龙头专营店,群雄割据,各守一方。跨区连锁似乎成了他们必经之路,但是同是这些销售高、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咖专营店,都害怕跨区连锁难题,这成为区域连锁、全国连锁不可逾越的坎。
根据中国现有的状况,几乎所有的国内知名品牌都采取区域独家经销的模式,致使连锁店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面临找不到合适的国内品牌的尴尬局面,转而只能依靠流通名品(欧莱雅、玉兰油、妮维雅等)来充实店铺,并以这些品牌来进行市场攻坚,然后再充实一些国内三、四线品牌,以平衡整个店铺的利润。
化妆品专营店老板早期要是没有拿下掌控品牌的区代或市县的独家代理权,在跨区发展开店的过程中,则容易遇到品牌瓶颈。打比方,从绵阳开店到乐山,店内畅销的A品牌在乐山有独立的A品牌区代,受区域保护,绵阳采购的A品牌不能跨区经营。品牌代理权也是资源,没有这资源,则需要开通独立的物流、配送货品的渠道,则无形中增加了跨区连锁的成本。
有人说,关于品牌瓶颈,发展自有品牌是一大出路。他们信誓旦旦举例,跨区成功典范,屈臣氏、丝芙兰、娇兰佳人、金甲虫、万宁,就是开发自有品牌,赢得了可控的利润空间。
但资料显示,屈臣氏在自有品牌的路上,遭遇数次失败与教训,比如低价政策、市场份额低等问题。万宁等专营店的自有品牌,还是在迷途中前进。
三商苏志金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三商目前也在筹备建立自有品牌,但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摸索,一个成功的自有品牌,不是为了省下利润,还有可能投入更多成本。比如自主设计、生产加工代工等都需要投入资金,之后,产品定位、推广、分销网络等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跨区连锁的争战越来越频繁,品牌的发展同专营店的利益紧密结合。”一不愿具名的专营店老板透露,店内的销量竞争,即是品牌竞争。单店存活靠的是品牌,而跨区连锁靠什么吸引当地消费者,除了其他软实力,关键还是店内买有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国内品牌固守旧区域独销的模式,短时间是市场良性的竞争,长远看,却是墨守成规,容易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淘汰。
即便跨区连锁的难题信手拈来,但是,还是诸多专营店不甘于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跨区连锁已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启动起来,敢于跨出跨区域连锁第一步的,说不定是行业重新洗牌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