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有数量稀缺的古董,但唯独没有一个奢侈品品牌。
在许多人眼中,国产香水市场就像童话故事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彼得潘。相对于国内化妆品市场中护肤、彩妆产品的优异表现,香水行业的市场成绩却总是显得不温不火,平平淡淡,因此得不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说是在购买香水,倒不如说是在购买一件与品牌相关的产品。而这一情形赋予了香水市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最后,奢侈品本质的越走越远也让国人失去了对我国商品的梦幻性,陷入了“MadeinChina”的怪圈。
在广州市几个大型商场的香水柜台转了一圈后,记者的感受是面对香水这块未来的“肥肉”,国内厂家反应不灵。许多化妆品生产厂家仅仅把香水当作是其产品结构中的一个补充部分,无论是品种还是宣传上都有些先天不足。
同样品质的产品,为什么国外品牌就“含金量高”,能卖出高价?国外很多品牌的汽车、服装、香水、红酒在销售时,都力图营造一种优雅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潮流和时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花钱追捧,为“文化附加值”买单。
前不久,记者与化妆品行业内的一位达人,在探讨“中国为何没有真正的奢侈品牌”时,出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插曲。众所周知,香水行业销售情况是否景气,是受季节、节日因素影响,无可厚非“礼品消费”特色也为奢侈品市场供现了不少销量,这决定了香水市场购买力的上升,然而这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高端洋气的大牌香水上,诸如CHANEL香奈儿或DIOR迪奥等。从香水的价格分析,其最大的消费群体应该是30岁—50岁之间的年龄段,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拥有较高的收入,消费中可以有更从容的选择。但是随着消费观念的影响,真正的大顾客群还没有光顾。据达人介绍,现在追求时尚、潮流、个性的90后们可不要小觑,我业内的一个朋友前不久送了一瓶国产香水给自己的侄女作为毕业礼物,可让他意外的是,这个92年出生,刚刚进入社会的小女生已然认为国内香水档次不够,不论从瓶身的工艺制造还是香调上,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相距甚远。可以见得,消费选择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表明消费者对民族品牌还不够放心、不够信任。消费者越不用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就越难以生存发展,越没有机会提升和完善自己,与消费者的距离感就越大。国产品牌也要善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自信地去发掘“中国文化”,提升民族品牌的价值,不能让民族品牌缺乏“文化”基因,成为“山寨”的代名词。除了设计和销售的技巧外,“文化”的营销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