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本报记者报道了伊卡露诗一组无名无姓的硬广,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纷纷在讨论这个事件,有人关切,也有人不屑。关切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失误,无论是刻意的安排还是排版的失误,30万的广告费恐怕付之流水了。不屑者则认为,这个是伊卡露诗的炒作,尽管手段新鲜高明,但却是败坏风气,得不偿失。
伊卡露诗是知名品牌,今年动作频频,比如说小v系列产品、我是V脸控活动,在品牌推广方面颇有经验和心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这是乌龙吗?真相究竟如何呢?请看本报记者的追踪报道。
记者再次拨伊卡露诗总经理唐兴元的电话,很顺利接通了,记者问起了这个广告的事,电话那边的唐兴元似乎犹豫了一下,说:“不好意思,现在开会,晚点回复你。”说罢便挂了电话。记者无奈,一直等到下午三点,还没收到他的回电,再打过去,已经转到留言信箱里。似乎他不想说这个事,又或是正在开会商讨该给外界一个怎么样的解释。
记者采访了日化行业一位经销商,他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很难判断这是故意为之,还是工作失误错上版面。而广告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从逻辑上说这当然是很不符合常理的,尽管在最后1P广告出现了微信二维码以及“伊卡露诗”四个字,但如果不是特别小心寻找或者根本不懂微信的人,是不会注意到这点的。十二P广告翻阅下来,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植物彩妆品牌广告,还有一些宣传口号,仅此而已。除非有人刻意的提醒,否则可能翻过就翻过了,没啥印象。这30多万的广告费看来是打水漂了。
可是一个广告营销专家却对记者说,这肯定是刻意安排的,手段非常高明。无名无姓,这正是品牌宣传高明之处,试想,12P的硬广,就算打上名字商标,对大多数读者还不是一样,翻过就翻过了,留下多少印象?反而是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留空,违背常理,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为人总是有好奇心理,越是不明白,越是去探究。估计不少人会一页一页仔细搜寻,看这是谁家的广告。好的广告需要出奇制胜,给人新鲜感,才能加深印象。
可事实的真相,还是需要当事人来现身说法。记者通过关系,和伊卡露诗内部的一位陈姓先生取得联系,问他这几天唐总是不是刻意回避记者。陈先生大笑:“这点小事还用回避啊?没什么说不得的,唐总这几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忙,是没时间跟你说。30万广告费对于伊卡露诗来说,算不了什么。稍后唐总会回复你的。”记者再问广告里有个“包上位”的标语,是啥意思?说唐总包养明星博上位吗?陈先生笑笑,不置可否,挂断了电话。
看来真相的揭开,要等唐兴元亲自开口说了,本报将会继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