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观众也许已经发现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怀旧营销之路,从广告“宝洁中国20年”开始,描述宝洁的产品陪伴着中国消费者一起成长的经历,给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冲击,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的回忆。当然,这种集体回忆点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细分内容,比如老爷车就只是为了吸引那些怀旧的爱车一族。如今的营销除了“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笔者以为,情感营销是时候打“怀旧”牌了。原因有三:
一、情感营销中各式手法基本上都能找到难以逾越的典型,而一些手法已经染上“非典型”病毒,因此—突破现有手法,才有可能再创情感营销成功典范。
二、打“怀旧”牌的营销手法,目前多见于影视剧这类文化产品,突出表现为“翻拍”。我看不少品牌已经拥有足够的“怀旧基因”,这是能够进行“怀旧”式情感营销的主观有利条件。
三、庞大的“怀旧”消费群体。可以说,人人都患有“怀旧”症候群。今天转瞬即过,未来越来越短,只有过去越来越长。历史更是情感的寄托所在。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都有深刻的怀旧情怀。而与这些“后”们一起走过来的,除了人,自然还有“物”。人们对一些老东西、老牌子拥有深厚的感情。这可以视作企业营销的巨大商机。
在今天这个跨越了温饱需要,继而追求更高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时代里,我们除了在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外,还在寻找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尤其是都市人,在每天熙熙皆为名来,攘攘皆为利往的环境中,开始珍惜与留意那些名利无法换来的情感丝缕,沧海桑田,物逝人非后留下的点滴痕迹,集体的回忆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营销专家黄先仁老师对集体回忆的理解是:在一个群体中,大家对曾经一起共享、构建以及传承的事物的共同回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在特定环境与行为的指引下,这段记忆被唤醒,当事人则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认同与超乎想象的热情,应用在市场中,则是一股强大的销售推动力。
这种集体回忆的召唤需要一些载体或道具,比如,纪念馆、纪念碑、外婆家、梁山泊、江南水乡、油布小船,就是一种召唤集体回忆的形式与载体,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回忆,在它们面前,能唤起我们集体的共鸣。
严格来讲,集体回忆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回忆,比如追忆某位过世的亲人,而更为广泛的集体回忆应该叫做社会性回忆。这种社会性的集体回忆包括曾经一起参与的流行风潮、一起参与过的劳动、一起学习等。集体回忆的市场价值潜力巨大,营销人如果善于加以利用,很是了得。
在中国,时代性的集体记忆对50年代的人来说是“红袖章”、“大炼钢铁”、“大跃进”对60年代的人而言是“样板戏”、“小人书”、“大字报”对70年代的人则是“阿童木”、“机器猫”、“花仙子”;到了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集体记忆的内容开始丰富起来,“变形金刚”、“黑猫警长”、“圣斗士”、“打口袋”、“红白机”以及中学英语课本中的人物:LiLei、HanMeimei(李磊、韩美美)。黄先仁老师认为,挖掘营销对象群体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长时间的共性集体记忆,即可以找到并唤起这一群体共同的回忆并产生共鸣的效果。
庞大的“怀旧”消费群体。可以说,人人都患有“怀旧”症候群。今天转瞬即过,未来越来越短,只有过去越来越长。历史更是情感的寄托所在。无论是50后、60后、还是70后、80后都有深刻的怀旧情怀。而与这些“后”们一起走过来的,除了人,自然还有“物”。人们对一些老东西、老牌子拥有深厚的感情。这可以视作企业营销的巨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