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的免费大派送,虽然表面看是关注消费者,让利消费者;但实质还是为了争夺有限的渠道资源,挤压竞争对手——毕竟关注数量有限的渠道商,比关注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要省时省力省钱。但他们忘了,消费者才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在如今这个逐渐以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中,如果忽略动销的作用,术语与消费者的沟通,至少有四个潜在危险:
其一,被市场淡忘。在如今这个品类繁多、品牌林立的化妆品市场中,消费者的大脑很容易被其他众多的替代品牌所占据。研究表明,消费者的大脑记忆与情感遗忘程度曲线上看,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每隔三个星期的时间,消费者对产品与品牌的记忆度与情感度就会下降2-5个百分点。如果企业在此时没有进行相关的信息投放,其他品牌的产品就可能趁虚而入。所以品牌必须“持续在线”,通过各种方式与消费者沟通互动,证明自己一直在关注,从没有离开。
其二,给对手机会。企业减少与消费者沟通活动的同时,其实也就是为竞争者打开了一扇进入自家后院的门。此时竞争者可以较低的营销沟通成本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轻松拿下你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一些曾经在某细分市场独领风骚的本土化妆品品牌,潜水一段时间后伤心地发现,自家那曾经固若金汤的“江山”已马蹄声慌乱,不知道是谁的“江山”了。
其三,小心后院起火。不少本土品牌都有过被星星之火烧到后院的痛苦,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一瓶产品要面对成千上万肤质不同的消费者,难免产生使用过敏等负面因素。而在如今这个信息透明和快捷的网络时代,任何一个消费者的不满都有可能引发灭顶之灾。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化妆品品牌×大夫,就因为忽视与消费者的沟通,被消费者投诉而引发燎原大火,使自己元气大伤至今无法恢复。企业应该牢记一句话: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尊重消费者。
其四,受制于渠道。化妆品本来是个B2C的产品,却由于某种原因被大部分本土化妆品企业做成了B2B的产品。就目前的本土化妆品企业现状而言,关注渠道商多过关心消费者。虽然借力渠道商来加快自身的发展没有错,但一味地依赖渠道商,反而会让厂家受制于渠道商。这点其实不用细说,相信很多本土化妆品企业都已经品尝到了被渠道商反制的滋味。对于本土化妆品品牌而言,如果能取得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拥戴”,那意味着它可以像宝洁一样牛叉,不再受制于渠道商。
任何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接受者,都是消费者。他们提供了企业所需要的购买力,他们提供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可能和空间。从长远的角度看,若无法取得与消费者的共鸣,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也不可能长久。也就是说,企业如果不做动销,或者做不好动销,意味着搞不好动销,结局就在那里:不是2,就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