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拐点到了吗?
据统计,六大运动品牌2013年上半年关店2249家,其中安踏店铺较去年底减少263家;匹克关店289家;特步零售点总数维持稳定在7435家,较去年末净减少了75家;李宁关闭了约410店,361°关店601家。中国动向门店数下降了611家,关店最多。
看到这一组数据,不由地想起本报7月推出的化妆品行业库存问题的特别报道。多方采访获得的一线反馈表示,目前化妆品行业存在比较大的库存压力。一方面是品牌、厂商的压货;另一方面,本土日化品牌所依赖的专营店渠道,其增速明显放缓,终端门店的房租、人工成本上涨却极快,压力极大。
那么,运动品牌的关店风潮会不会波及化妆品行业?什么时候发动袭击?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周期有何共性?
渠道的集中化趋势难以逆转。当越来越多的区域连锁崛之时,必然对同区域现有的良莠不齐的专营店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数量下降是理所当然,而品质、体验升级则更是行业之幸!
前脚与后脚?
再往前回顾,其实早在2012年初,运动品牌的库存问题即为媒体所大肆报道,比如曾喊出超阿迪达斯、赶耐克的李宁,最近一两年都沉浸在关店、处理存货以及负增长的痛苦中,而美邦、森美、特步等多家曾经风靡一时的企业,有的库存竟然高达十亿元级别。而这些企业曾经追求的仿国际大牌、广告轰炸、开超大旗舰店,又与时下的化妆品行业,有着诸多吻合的迹象。
事实上,运动品牌及诸多时尚服装品牌,其发展规模和水平都超过了化妆品行业,它们的品牌知名度相对更高,特是各自的专卖店渠道网络几乎都覆盖全国。
但是,它们和化妆品行业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样经历过一个较长的行业性成长期。如上所述,若从各行业的发展周期来看,化妆品行业所处的阶段似乎更滞后。
虽然运动品牌为外资收购的案例几乎没有,而本土化妆品品牌却像种韭菜一样,长一轮则被外资割一轮,看似化妆品品牌发展得更牛,实则这与两个行业不同的品牌运作模式有关,外资运动品牌形成了由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寡头,而且几乎都是单品牌运作,而国外的化妆品巨头则多以多品牌、集团化的商业模式而存大,所以更具并购需求。
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众运动品牌在高速增长的周期结束之后,提前爆发库存和关店危机,也足以令化妆品行业人士有所警惕。
前不久在南京出差,发现这个城市的化妆品少,据说,江苏的化妆品专营店主要都分布在下面的其他城市,比如无锡、苏州、南通等城市,那些地方具有更多性价比较高的门店资源。
当然,专营店渠道本来就是根植于三四城市。但近年房租、人工等的急速上涨,也对三四线城市的专营店渠道产生了明显了影响。
而在业界人士看来,渠道的集中化趋势难以逆转。当越来越多的区域连锁崛之时,必然对同区域现有的良莠不齐的专营店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数量下降是理所当然,而品质、体验升级则更是行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