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界是个热词,很多企业都在搞跨界。做食品的开始做药,做药的开始做洗化产品,做洗化的开始出饮料。做IT的就更玄乎了,网易丁老板开始养猪,淘宝马老板开始做物流,一时间好不热闹。
任何行业任何事,都有一些道理和原则在其中,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在经营的过程中,有些道理蕴藏是在俗话里,笔者做了总结,下面给扒一扒。
关于代言人:相马不如赛马,活人不如“死”人
代言人的费用已经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动辄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但是效果怎么样?除了要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比如拍摄的效果、广告的投放等很多方面,费用也是非常惊人。但换一种思路怎么样呢?比如拿这一笔钱去选一位代言人?笔者认为如果企业去凭自己的眼光去相马、去找代言人,则肯定不如那这笔费用去海选代言人来的效果好,影响力大。
试想,投入几百万几千万去海选代言人,入选的少则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收入,还有带来的个人名气提升,相信不少女孩会为之疯狂的,广告的效果不会比明星差。无论是蒙牛酸酸乳还是飘柔之星抑或是拉芳女孩,无数个已经被证明的营销案例告诉我们,赛马的效果远胜相马。
活人不如“死”人,这里的“死”人是指虚拟人物或者是历史人物。活人会有档期的问题,配合程度的问题,还有负面新闻的问题,会影响到企业和品牌;而虚拟人物和历史人物则不会,他们则无条件的绝对服从你的创意安排,并且代言没有时间限制,而不像明星代言一般不超过两年。比如肯德基的桑德斯大叔,米其林的轮胎人,如果企业愿意,再为品牌代言一百年都不是个事儿,明星哪里能比呢。顺便提一句,最近看到容园美的代言人——小仙,一个头顶满是刺的仙人掌小精灵,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可见很多的企业已经跳出美女明星代言的俗套了。
关于跨界:步子大,难免扯到蛋
近年来,跨界是个热词,很多企业都在搞跨界。做食品的开始做药,做药的开始做洗化产品,做洗化的开始出饮料。做IT的就更玄乎了,网易丁老板开始养猪,淘宝马老板开始做物流,一时间好不热闹。
跨界,跨得好,跨出一步,海阔天空;跨不好,扯到蛋是小事,跌入深渊万劫不复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比如原先做专业线的转作日化线。自然堂、丸美、彭氏这些响当当的日化品牌,都是从专业线起家,跨到日化线后,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做药品的比如云南白药做了牙膏,也是非常之成功,硬是占据了高端牙膏的一块大蛋糕。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跨界容易成功,第一是由标准高、技术难度大的产业向门槛低、难度小的行业跨界,很容易做成,道理很简单,难做的都做成了,容易做的当然也容易做成;还有一种跨界是向自己品类相关的产业延伸,比如说做专业线的去做日化线,做护肤品的做洗发水,虽然产品不同,操作的手法和渠道相差不大,自然也容易做成。相反,由易向难,由熟悉的向陌生行业跨界,风险自然就大。做彩妆的做不好护肤,做护肤的做不好彩妆,似乎已经成了行业的魔咒,这个跨越很难。做洗发水的去做饮料,也是一个因跨度太大而导致失败的例子。
关于品牌:穷养一窝不如富养一个
现在的企业往往做成一个品牌之后,立足未稳便急不可耐的去开发出姊妹品牌,美其名曰占领市场空白,妄图将消费者一网打尽,销售额翻番。如某企业高端的产品出来了,马上再搞一个低端的。某企业护肤品做得好,立即去上一个彩妆项目。殊不知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有限,四面出击,不如将优势的兵力去击破一个点,让老母猪一次产十个猪仔,不如让大熊猫产一只熊猫仔。
看一下近年来做得好的品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专注打造一个核心品牌。自然堂、珀莱雅、美肤宝、丸美,温碧泉、卡姿兰等莫不如此,而不少企业的第二品牌则显得弱了很多。故此,企业在没有打造好第一个品牌之前,先不要轻举妄动分散精力。即便是打造了一个强势的品牌,也要搞清楚主次,否则也会因小失大。
关于创业:莫过一个“专”字
现在是个讲究效率的年代,也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机会多多,诱惑也多多。能够沉下来,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做事的企业自然不多。当然坚持专心专一做事的,也容易成功。美即面膜专心做面膜,方成就今天的老大;温碧泉专注于补水,也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其成功的原因可能很多,专注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国外的企业更是如此,大凡的成功企业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多年,慢慢积累发展而来的。相反国内有很多的企业,看到什么赚钱做什么。这一个没做好,眼却又盯上了另一个。温州的很多老板看到了炒房子赚钱,放弃了自己的生意转而炒房子,价格炒上了天自然会回落,最后导致了房价的下跌,很多人被套,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鄂尔多斯。面对诱惑,能专心致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必将成功。化妆品行业很多的老板,有很多是多处投资,投房产、投股票、投矿产,别的生意不知做得如何,却把老本行耽误了,可谓得不偿失。
关于突破:莫走寻常路
如今的市场,品牌极大丰富,强手如云,大品牌林立,要从这样严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而必须要另辟蹊径,不走寻常的老路子。
另辟蹊径,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产品如果没有差异化,在江湖大佬们早已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和优势下分羹,无异于虎口夺食,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而另寻概念,走小品类,实现“小而美”,对抗“大而全”,是新企业和新品牌寻求突破的一个不二选择。一来是传统竞争太剧烈,二来也是因为终端确实有这类的差异化需求。
在终端的化妆品店,对概念和价位大同小异的品牌,店主不会重复去选择上柜,因为顾客对某一类产品的消费是一定的,而增加新品类和新概念产品,则是提高客单率和吸引新客源的有效法宝。给顾客多一种选择的机会,自己就会多一份收入和利润。所以这些终端不断需求新概念和新品类的东东,也就给我们这类企业增加了未来制胜的机会。一句话,市场和消费者都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寻找差异化的产品。不要轻视这些品牌,也许明天,就在大品牌的眼皮底下,会这些市场的夹缝中会诞生未来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