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在河南许昌,为什么要讲它呢?因为它的老板:一个农村来的孩子,16岁走向社会。做民工、盖房子,后来做小买卖,跟着他哥哥打工。然后,从1993年开始,从别人手里接下一个40㎡的烟酒店,到今天年销售额50亿以上。
这个人就是于东来。也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就靠自己他做出来50亿,这是其次。关键是,2008年中国零售业有一个数据,显示他的企业人效、坪效在中国民营商业企业排名第一,也就是按人算和按面积算的平均销售额或利润在中国第一名。在中国所有商业企业中也在前十名之列,这当中包括世界知名品牌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
在上海,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中国连锁协会会长郭戈平一句“这绝对是中国最好的店”再正常不过。关键许昌是个什么城市,在河南只能排到第五名。而在河南这样一个100万人口的小小许昌有一家这样的企业,可见一斑。而且,他在当地做生意做到什么程度--他做哪一行,其他人就很艰难。卖手机,其他卖手机的都没法做;卖珠宝,其他做珠宝的都在压缩;卖家电,国美、苏宁都做不下去。咋回事呢?
有高人、职业经理人、空降兵?没有,不像其他企业,他的八个高管几乎都是他的下岗同事,只有一个人上过高中,其他全部是初中小学水平,于东来本来也就是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当地熟?后来,胖东来去新乡这个不大的城市。当时已经有一个台湾企业叫丹尼斯,在河南商业第一名,销售额在百亿以上;还有一个世纪联华,在中国商业企业中也是龙头老大;还有一个沃尔玛在筹备。
所有看过这个位置的人,都建议于东来枪毙:连停车位都没有,是不是脑子里进水了!但于东来力排众议开业了。一年不到,河南第一品牌丹尼斯关门,搬到另一个位置,客人跟营业员差不多;世纪联华新乡店直接卖给胖东来,改名胖东来百货;沃尔玛筹备六年,到现在都没开业。而胖东来门都进不去,好像里头东西不要钱一样。咋回事呢?
在全国范围内做的一个实验中,问保安购物券在哪里买。好一点的告诉我在八楼,差一点的说问总台,最差的直接说不知道。看看胖东来的保安怎么说。胖东来保安说:“哥,你要买购物券吗?”说完拉着一直走到八楼总台,说:“姐,他要买购物券。”什么人会像胖东来的保安一样?自己家里人。在胖东来里,老板的第一要义就是复制出像自己一样操心的人。人为什么会操心,因为这件事和他有关系!
在胖东来里,保安和打扫卫生的女工一个月工资多少钱?2200元,三险一金。这个工资在上海估计是毛毛雨,但在河南可是不得了!河南打扫卫生女工工资普遍600-800元,最高档小区保卫月薪1100元,工作12小时。一个女工两年前拿到2200块钱,他心里会怎么想?她一定想,我要好好干,千万别把工作丢了。员工什么时候不走?她在这里干的时候,多少人排着队要进公司的时候。胖东来招50个女工,报名5000个,人家怎么就没有用工荒。
河南洛阳、南阳、信阳有三家企业,和胖东来形成中国零售业四业连锁组织。这三家企业老板也想跟于东来学习,就是不敢跟他的工资制度接轨,都害怕赔钱。结果后来差距越来越大。这几个老板沉不住气,就跟于东来商量着帮忙。于东来表示,帮忙可以但必须答应两个条件:1、我给你们每一个企业代管一年,我要当董事长兼总经理,你们全都退位。我制定的任何管理规章制度都不许改;2、如果这一年出现亏损,亏多少钱我赔多少钱。大家一听,坚决同意。
第一站,于东来到了河南南阳王献忠的万德隆。王献忠有20家店,销售额1.5-2亿,利润800万。很多老板处在这个瓶颈上,不发展等死、往上走找死。
于东来先是轰走王献忠,然后召开中高层会议。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王让我给大家涨工资来了。”看看怎么涨的:理货员700-1200元,涨幅70%;中层干部2000-5000元,涨幅150%;20个店长5000-年薪20万,涨幅200%。另外,于东来自己带着一张200万支票,给20个店长一人买了一辆车。规定:第一,只要干过六年,六年以后走人可以把车带走。六年以内走人,车留下;第二,取消万德隆所有罚款制度。最后宣布散会。王献忠的妹妹--财务总监一听懵了,“大概算了算,今年得亏1000万。”王献忠听说了,几分钟说不出话来。突然想起于东来说的,“亏多少、赔多少”,反正他有钱,让他去折腾吧。
结果是,企业当月销售提升40%。你能想象员工中蕴藏着多大力量。那一年下来,不仅没有亏一千万,反而挣了1000万。这个1000万比去年800万,不止增加200万,一正一负将近2000万,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2011年八月,中国零售业民营企业总裁研讨会在广西召开。王献忠在会上发言,“我现在有23个店,销售额八个亿。以前对涨工资也信,但是半信半疑,我也想涨但就怕赔。我想慢慢来,如果一步接上于东来,说不定瞬间赔钱,这一次完全是被涨工资。于东来一来,没打招呼地就突然把工资涨上去了。没想到,就这么好效果。现在回头看怎么涨怎么赔,向前看就不会赔。”
杰克·韦尔奇说:“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只考虑到会计成本,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没有考虑到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