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可采全面中止与"总代理"的合作。进入而立之年的佘雨原突然面临"无货可卖"的窘境。一夜之间,佘雨原就面临生存危机-资金迅速枯竭,团队亦被迫解散。
彼时被可采扫地出门的佘雨原处境尴尬,受此冲击,他不得不把团队从数百人裁减至40余人。"最难受是有的人跟我说,这月可以先不给我开工资,我还跟着你做,行吗?。"有人曾传言称其在代理可采时私下做自己的产品,为了自证清白,他曾整整一年不涉足任何护肤品。压力之下,佘雨原曾数次在厕所痛哭。
众里寻他千百度
陷入困境的佘雨原开始了突围,推出了各种产品。如果全部拿出来,那些品类足以塞满整个办公室,最后他看中了面膜。但是怎么把面膜卖到终端渠道呢?
美即上市之初一直采用5片式包装,这一策略并未在药店和百货商场专柜取得突破,商超亦销量平平。但佘雨原坚持锁定屈臣氏渠道-2003年,屈臣氏门店数量不及百家,与数以万计的药店数量相比微不足道。当时,进驻屈臣氏的面膜品牌寥寥无几,屈臣氏亟需新鲜血液。
但如何进入屈臣氏却是美即团队的头等难题。后者实行严格的末位淘汰制,若市场表现太差则会被下架。美即进驻开架式面膜市场时,货架上早已堆满西藏红花、素儿、八杯水等品牌,美即并没有形成品牌区隔,进店时机也不够早,佘雨原再次受挫。
屈臣氏进驻条件非常苛刻:销售扣点约35%,账期为3个月。除此之外,品牌商亦需承担公摊费用,遇到新店开业或是印刷DM单页等情况,供应商都要向其支付一定费用。此外,屈臣氏的税票制度非常严格,开税非常繁琐,它要求具体到单品明细,这也限定了供应商的财务必须做得非常精细。
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在走访市场时,佘雨原发现快消品的畅销款多有明确的价格区间。一件单品若超过七八十元,消费者就会迟疑。以宝洁为例,海飞丝、飘柔和潘婷最初均没有超过40元的产品。如何降低售价进行突围,佘仍需独门绝技。
2005年的一天深夜,佘雨原从盒装洁阴药巾中受到启发,"我突然想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下买这么多,五片一盒的包装他们多久才用一次?"他灵感一闪想到面膜完全可以单片销售。他兴奋的拿起电话打给下属,并找来奥美做营销策划,而后又与包装设计公司研究设计。以往保健品的从业经历使得佘意识到面膜产品从专业化走向快消化是必然趋势,其主流市场不应是药店等专业化通路,只有大众快消化才能带动巨量销售规模,而且所有面膜均应该单片开架销售。他将美即面膜的品牌定位确定为"在大众快消领域创建一个具有休闲美容特质的面膜新品类,并成为这个品类的领导者"。
目前,每家屈臣氏店面,美即的月销售均高达数万元,并一度贡献约70%的销售额,但佘雨原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他希望将美即做到50亿。"关键不是市场能不能容下50亿的企业,而是我的企业有没有能力做到50亿。"所以,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