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欧睿咨询的数据显示,宝洁在中国牙膏市场的占有率从20.8%下降到19.7%,洗衣粉和肥皂的品类中,宝洁的份额为7.6%,而广州立白和纳爱斯集团两家本土公司的产品份额已达到27.6%。
昔日的帝国霸主如今屡受进攻并步入衰退局面,这不由让人让人好奇:宝洁在中国到底遭遇了什么?
宝洁遭遇了什么
早前就有报道称,虽然宝洁仍然是中国市场里的日化巨头,但在宝洁员工已向外界透露,宝洁洗发水的促销售量已经占整体销售比例的50%以上,而主打品牌中出现“过度促销”的情况,正是一个强大品牌真正危机的开始。
宝洁的过度促销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来自老对手联合利华和其他外资品牌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本土品牌的轮番冲锋,这位老大哥为巩固已有市场份额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伴随着促销与广告、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市场份额被蚕食,宝洁业绩出现下滑并不让人有多么意外。
此外,一向盘踞一二线市场的宝洁为寻求新的增长点,多年来一直希望在三四线甚至五线市场中获得突破。从1996年开始到2009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宝洁分别发起过四次大规模的下沉战略,但结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而随着近几年来本土品牌的兴起,霸王、云南白药、立白、纳爱斯等品牌分别在洗发水、牙膏、洗衣粉领域分割其市场份额,宝洁的市场新增长点一直是其痛处所在。
“宝洁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一直比较小,同时在国内渠道为王的市场状况下,很多经销商更愿意推利润空间高的产品”,业内人士指出,终端操作上宝洁也有缺陷之处。由于消费者对日化产品的忠诚度并不是很高,于是终端拦截也在一定程序上决定着品牌的产品销量。而宝洁一般通过第三方雇佣促销员,期望以更加规范的运作方式规避法律风险,但却得到一名促销员的成本相当于本土企业两倍左右的结果,这样便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使得宝洁对于促销员的商店销量考核更加严格,而竞争对手却因此在终端屡屡抢占先机。
此外,巨额的广告投入也增加了宝洁的压力。“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主,宝洁主要通过电视、电影、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大量广告投入和明星代言来驱动业绩的增长,广告费用从2009年的75.19亿美元飙升至当下的93.15亿美元,令人咂舌的广告费用,直接影响到了宝洁的利润水平。”企业经管研究专家徐百平如是分析。知名品牌策划人叶征潮指出,宝洁公司近年来缺乏明星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投入,在没有好产品的情况下还加大电视广告投放,自然就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宝洁发出的信号
曾经的老大陷入了危机当中,从发展机遇层面来说,这对本土品牌是个利好消息:在宝洁还没调整过来的空隙时间,乘势出击,力求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当下的跑马圈地只是短期利益的收获,本土日化企业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精神,从自身根本的战略出发,从宝洁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免蹈宝洁覆辙。
在宝洁事件中反观自身,过度促销引发的问题刚好给本土日化企业敲了一记警钟。当下本土日化企业在经营中,促销成了一大利器,无论是去年的婷美大派送还是今年没有间断的折扣、买赠,促销成了常用之法。“其实消费者对于促销都已经麻木了,而且过度促销对品牌的伤害也很大。”雅莱化妆品总经理郭鉴天告诉记者。
促销作为占领市场的手段之一,不少企业对之得乐此不彼。但是促销作为一种短期刺激、鼓励的手段,不应该长期使用。而且,当促销过度时,便容易引发品牌危机,宝洁如是,其他企业亦如是。
此外,宝洁事件中传递出另一个重要信号则是企业的持续创新。自身创新投入不足,产品更新不到位是导致宝洁业绩下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本身实力就弱于外资品牌,如果在创新与产品更新方面再不下功夫,则更容易被市场淘汰。试想宝洁凭借其二十几年的品牌影响力,强大的企业实力仍然避免不了衰退的结局,那么对于实力弱上不止一筹的本土日化企业,一旦在创新与产品上遭遇市场危机,其兵败之势必将如山倒。
2012年的宝洁被拉下了神坛,由于没有足够的创新投入与决策方面的失误,这位叱咤中国日化市场风云的霸主正遭遇更多的困扰与挑战。但是,作为全球500强的跨国企业,宝洁的底蕴之深不可测,绝没有一下子倒下去的理由。随着宝洁领导层调整策略,在今后的时间里依然没有人敢轻视宝洁。
但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本土日化企业身上,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因为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缩小的。正因如此,宝洁敲响的警钟更应让本土日化企业警醒,更应该慎重决策,用心耕耘,毕竟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如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