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员工上班的基本目标和动力之一,所谓钱在哪里,心在那里。员工对工资不满意,有抱怨,自然直接会影响到工作,最终影响到老板的收益。
究竟怎么个不满意,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个工资本身的数量问题,既是多与少的问题;二是工资的机制问题,即是核算方法与发放的问题(这个要复杂些,我们后期再论)。
员工对工资最直接的抱怨就是一个字“少”,当然,这个“少”也有两种少法,一种叫绝对少,一种叫相对少。
所谓绝对少,就是老板太抠门,所给的工资远远低于市场行情,甚至影响到员工的生存问题,当然了,现在有勇气给员工发这么少工资的老板着实不多。更多的“少”是相对少,所谓相对少,就是相对某个特定的因素来进行对比,也许实得工资也不少,但相对来看,就显得少了,一般来说了,员工们经常说的“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对比指标:
1、身边同事的收入;
2、其他类似公司的同类岗位;
3、身边亲朋好友的收入;
4、相比自己的付出和所产生的价值;
5、相比老板的收入……
其中,以“其他类似公司的同类岗位”进行对比的情况最为常见,这也就是所说的行情,一般来说,某类岗位在某个区域,往往有一个工资指导行情,这个行情也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更多的是一个区间值,有高有低,只不过,老板们喜欢较低的值,而员工又喜欢就高不就低,这就导致双方对所谓的行情,认定标准不一。并且,这个工资行情问题在员工应聘阶段就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前来应聘的员工,往往因为自己所了解的行情与公司的工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从而直接放弃入职了。
在这个问题上,建议老板们考虑这几个问题:
1、无论老板是否会去打听当地的工资行情,反正员工们一定是要打听的;
2、老板所了解到工资行情,与员工所了解的工资行情,往往是不一致的,互相之间都没有什么说服力;
3、与其被动等待员工收集工资行情,老板不如主动来进行收集;
4、与其回避其他类似公司的较高收入,不如主动拆解说明,让员工看待高工资的背后是什么。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员工是看不到这个的;
5、与其对员工说“以后干的好,我会给大家加工资”这类干巴巴的话,不如主动说明岗位、价值、薪酬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做法:
1、主动进行工资行情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是与自己类似的公司,各岗位的工资情况,底薪、津贴、考核、奖金、核算方式、兑现方式,并标明高低区间值,形成一份完整且客观的当地薪资行情表,务必做到比员工自己所收集打听的更为全面。
2、了解其他公司的工资行情简单,更为关键的是要了解到与工资对应的东西,例如任职技术能力要求,所在岗位需要承担的业绩和压力,所创造的价值,所消耗的成本,实际的工作效率,任职年限等等。也就是要说明,即便是其他公司的高工资,也不可能是那么简单得来的,背后必然有对应的要求和价值贡献,作为支撑。
3、有外部的工资行情表,更要有本公司内部的工资结构表,老板们可参照自己的公司发展情况和工资预算,制定本公司各岗位的工资结构表,进一步说明本公司各岗位在不同阶段下的基本收入情况。
4、外部的工资行情表,和内部的工资结构表,也不能是固定的,起码每年得进行一次更新。
5、在员工应聘入职的阶段,就要主动把这个外部薪资行情表和内部工资结构表拿出来,客观而全面的说明当地的工资行情,并主动指明当前招聘岗位所开具的薪资条件,从行情角度来看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地位。再让员工充分了解内部工资结构表,让员工了解今后的工资调整情况。
6、若员工在入职阶段,无法接受这个客观的工资行情表和本公司的工资结构表,坚持自己所了解的工资行情(往往是更高的),也不肯定承认其他公司高工资背后的支撑因素,那么,也就没什么再谈下去的必要了,免得招进来之后,再起纠纷。
7、在员工正式入职后,再向公司提出工资调整申请时,劳资双方可基于这个外部的工资行情表和内部工资机构,沟通相关的工资调整问题,能不能调整,具体又能调整多少,双方也能有个双方都能认可的凭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