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超国民待遇”一话题又被摆上桌面,源于从12月1日起政府将对在华外资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国内所有企业统一了税制,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然而,日化行业的多名专家均认为日化行业内并不存在外资品牌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情况。
日化行业超国民待遇不明显
“外资企业享有在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我们希望可以与外资企业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2006年拉芳集团新闻部负责人崔洪喜曾对媒体表示。在当年的化妆品市场里,外企只用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而国产企业需要交纳33%。而今日,澳雪国际副总经理徐艺钊在接受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过去不公平的待遇感觉比较多,目前已经逐渐开始还本土企业一个公平了。
“根本就不存在外资品牌超国民待遇,所谓的差别待遇只不过是市场行为。”针对外资品牌常垄断KA大卖场、外资品牌广告宣传经常走钢丝诸如此类的事情,记者采访的日化专家更多的认为充其量是商业行为,与超国民待遇挂不上钩。
为什么日化行业没有这个普遍中国式的超国民待遇?“国家对日化行业不重视,”周永晟认为,国家目前的精力并没有放到日化行业,他希望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政策里出现区别对待,能给本土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在这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就算国家给了优惠企业本身还得要靠市场说话。”资深专家吴志刚则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导致日化行业超国民待遇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统一税制后对外资日化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有影响,多名行业人士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外资企业资金雄厚”、“外资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价格很高”,行业人士如此指明原因。
就统一税制一事,日化专家周永晟向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中国现在在逐步取消一些外资或者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想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回到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已经不需要用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因为在逐步开放的中国市场里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记录,日化行业也同样不例外。在日化行业里,就算对外资大量使用优惠措施,也并不是优质外资决定是否在某国、某地投资的主要考量依据。许多研究表明,跨国大公司在投资决策时,优惠条件从来不是主导因素。
本土日化亟待自强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在记者提到“超国民待遇”时有些激动,“国内有些本土日化企业偷税漏税,这个是不是超外资待遇呢?卖场或者商场进不去,本土企业是不是应该首先考虑自身的原因?”他明确指出,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许多人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掩盖本土品牌自身的不足,甚至希望挑动民族情绪获得企业的发展,根本就不符合市场规律。资深专家周永晟认为,差别待遇要从市场源头去追,就交税纳税一事而言,宝洁、欧莱雅等外资品牌的财务机构完全公开透明,为国家创造了不少的税收,而本土企业在这方面确实有所欠缺。
事实上,就中国日化行业而言,真实情况是国家并没有根据姓“外”还是自家人而选择政策倾斜,国家的政策扶持更多是针对企业规模而言。
作为本土企业,碧斯集团的总经理冯小虎也向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坦言:其实国家在日化行业这方面的支持政策差别不大。他指出,外资进入日化领域的政策早就放开了,但关键是日化行业本土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国家能给的行业支持政策小、贷款少、没有特殊保护,因此有些本土企业才会有“差别待遇”这一感觉。
“本土企业应该努力自强而不是在这边抱怨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多位日化专家如此表态。
本土企业如何自强,日化专家肖鹏为企业支招:首先,本土企业要在产品自身多做努力;其次是整个国内本土品牌要清楚自己的发展规划,要坚信“不死就能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肖鹏还提出了一个善意的建议,他认为如今消费者的理念越来越成熟了,本土企业只有少忽悠多干实事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吴志刚同样认为本土企业要自身强大必须通过产品与品牌来改变国人认知,因为只有国人观念改变了,零售商的观念才会跟着改变,本土品牌才会赢得终端之战。他指出,中国人有能力做出好的化妆品,像佰草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关键是本土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