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莱雅继出售了Sanoflore圣芙兰之后,又宣布将停止旗下高端水疗品牌Decléor的生产,关于Sanaflore圣芙兰的出售详见(出售旗下有机美妆品牌Sanoflore,欧莱雅有何意图?)。
Decléor是欧莱雅集团旗下唯一的植物精油院线护肤品牌,相比Sanoflore圣芙兰的出售,Decléor的停止生产,应该更加严重。
小编窃以为如果能卖出去,谁又会停止生产呢?
关于欧莱雅连弃两子,目前主流媒体的观点是:现在中国护肤品的趋势是科学护肤。
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非常流行的纯净护肤的概念,在科学护肤面前显得越来越弱小。
这就是真相吗?
要说真正的真相,怕是只有“当事人”(企业)自己才知道。
其实,企业考虑放弃一个品牌不外乎两点:一是看短期利益,二是看长期利益。
短期就是看它的短期现金流好不好,如果短期现金流不好,对企业整体利润有影响,就有被卖掉的风险。
有时候即使短期利润不错,但是没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品牌仍然有可能被卖掉。
有些品牌即使短期效益并不好,但是有发展潜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潜力股”,这一类品牌也可能会被保留下来。
“是否有发展潜力”,并非可以完全决定一个化妆品品牌是否被放弃。
假设一个优秀的科学护肤品牌,不巧正好砸在一家经营不善的企业里,这个品牌肯定要赶紧出售,就算大家都认为科学护肤是护肤品的发展趋势。
不只是欧莱雅,其他的国际巨头也会常常出现品牌的“买进”、“卖出”,最近资生堂、联合利华、花王等国际大牌都在筹谋品牌的买进、卖出。
欧莱雅2006年10月收购Sanoflore圣芙兰的时候,其预估的销售额约1,500万欧元,而2021年它的销售额仅为290万欧元,与预期销售额相差太大。
品牌的买进、卖出本就是企业一个常规的商业行为,对化妆品发展的趋势并不具备绝对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仅做参考”。
我们还留意到外资企业在买卖品牌的时候,很少会考虑所谓的“情感因素”,更多的是站在商业角度、从品牌长远规划上去考虑问题。
比如当年联想购入IBM,2009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品牌。
被并购的品牌不会过多地考虑:“这是我多年创办的名牌,我怎么舍得卖出去呢?”
国际大牌通常都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而进行品牌的买卖。
未来国内大中型企业也会逐渐习惯品牌的买卖,根据是否对企业发展有利,而决定品牌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