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面膜也很难能与高端产品挂钩,直到医美面膜的出现。医美是暴利的,医美面膜也不例外。据小编了解,市面上的医美面膜价格要比普通面膜高4倍以上!主打医美面膜的巨子生物,IPO前估值接近200亿元,高瓴、君联、鼎晖等投资机构对其“虎视眈眈”。
医美面膜暴利,市场需求也不低,但是不少行业人士却并不看好医美面膜的前景,包括小编。
医美面膜只是伪概念
一个品类要长远发展,那它首先必须是一个正确的概念。而医美面膜只是一个为商家所创造出来的伪概念,在这一点上,国家政府早就给出了证明。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械字号面膜”实为医用敷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医用敷料命名应当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不得含有夸大使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内容。因此,不存在“械字号面膜”或者“医美面膜”的概念,医疗器械产品也不能以“面膜”作为其名称。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原来的“医美面膜”,都更名为“医用敷料”或者“医用冷敷贴”,已经与美容产品相去甚远。一种品类的概念名称也能深远影响该品类的市场营销以及未来的发展,医美面膜失去了原先美容的概念,变成了完全的医疗产品,自然会大大降低其对市场的吸引力。
医美面膜在未来还能作为“医用敷料”继续发展下去,但显然已经渐渐失去了其以往在护肤行业中的高端光彩。
轻研发的医美企业
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医美面膜”,价格高昂,似乎“料很足”,然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低成本的产品,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智商税”。
根据巨子生物招股书,2021年其面向电商平台的线上直销毛利率高达95.2%。以此推算,在淘宝或京东上售价198元/盒(五片)的可复美面膜,平均一片售价近40元的面膜,成本不超过2元。
巨子生物的研发费用也实则非常之低,据招股书,2019-2021年,巨子生物研发支分别为1140万元、1340万元和250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2%、1.1%及1.6%,三年不到5000万元。而另一家医美企业敷尔佳,2021年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仅为13万元。
连头部企业都是如此,下面的中小品牌更无需多言。因此,市面上大部分的“医美面膜”均是在概念包装下的普通面膜,即便在法律的规范之下,这些“医美面膜”也没有资格将自己更名为“医用敷料”,因为它们根本就无“料”可言。
轻研发的医美企业们,即使是巨头,也难以支撑医美面膜或者说医用敷料的长远发展。
目前,这些医美巨头们都在靠营销维持着品牌的增长。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1年,巨子生物的整体营销费用由1.58亿元增至3.46亿!而在越来越重视功效,重视品质的时代,过于依赖营销的企业都走不长远。巨子生物的净利率便已经从2020年的69.4%,下滑至2021年的53.3%。
监管的制约,企业的后退,都预示着“医美面膜”难成一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