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杜红梅,是西安东大肛肠医院的麻醉医生,同时也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她上面还有四位老人。在东大,年龄小的叫她“杜姐”,年龄大的叫她“杜麻”。

一份责任,她甘受超强负荷
“那天晚上接到电话,得知一位已81岁高龄的患者,因“肛门肿块脱出疼痛5小时”来院,需要紧急手术。且既往病史很复杂,我就想快点赶过去。”杜红梅说道。
到了医院,杜红梅加入了对患者的会诊。患者陈先生是一位老军医,患有环状混合痔,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肾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对术中术后的凝血、止血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患者病情严重,疼痛时间长,需尽快治疗。经会诊组充分的讨论与评估,确定为其实施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确定后,麻醉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患者年龄偏大,且既往病史复杂,最安全的麻醉方式是局麻,但是因为患者的混合痔症状严重,最佳的麻醉方式为骶麻。经过谢光亮院长、杜红梅麻醉师及其他专家会诊,决定对患者实施骶管麻醉,这就要求对麻醉必须严格把控,既要满足大环痔手术的需求,更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样的麻醉,无异于走独木桥,平衡、精准、稳定一个都不能少。术中,杜红梅麻醉师密切关注患者生理体征和各项数据,术后继续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直到完全没有麻醉可能并发症的发生。
说起那晚的狼狈,杜红梅有点尴尬的笑道:“当时,婆婆正在住院,孩子没人照顾,我只好带着孩子赶往医院。加上天气不好,出门紧忙打不上车,还好离医院不是很远,一着急就扛着孩子飞奔起来……”
医生的时间从来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人,而属于千千万万的患者,即使休息时间也要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杜红梅因工作太忙,12岁的大儿子基本上没精力管,3岁小女儿选托管的原则是离家近,省时间。11月29日晚上,杜红梅赶往医院时,她的婆婆因重度子宫脱垂压迫输尿管导致高烧39度,正在住院,丈夫在重庆出差,她只能带着年仅3岁的孩子一起来医院投入工作。同一时间,她的父亲因脑梗正在200多公里外的县城住院,可她顾不上回去看一眼。
医生的常态是家人在生病,她却要陪伴素不相识的病人,正如得知父亲去世看了一眼又回去继续做手术的那位医生一样。
一颗仁心,她愿与患者并肩
这样的麻醉高危患者,杜红梅医生碰到的不少。肛肠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在西安东大肛肠医院,患者中年龄偏大的很多,其中大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还有一些病情拖延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给治疗及麻醉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2月1日,西安东大肛肠医院接诊了一名87岁的张奶奶,直肠脱出12—15cm,严重的时候,咳嗽一下都会脱出,睡觉、坐着的时候只能侧着身,走路也不方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张奶奶辗转求医多年,因年龄过大,都建议她保守治疗,但都是治标不治本,脱出的直肠无法回纳到肛门里。来到医院后,诊断为直肠脱垂Ⅲ度,经过会诊为其实施了选择性直肠粘膜环切吻合术、直肠粘膜套扎术、肛门缩紧术。

像张奶奶这种高龄病患,各脏器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机能细胞减少或萎缩,贮备能力和代偿应激能力低下,加上疾病本身可能伴发的其他疾病,导致对麻醉的耐受力减弱,风险增大,麻醉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高,风险大。甚至有很多老年肛肠病患者的手术风险主要就在麻醉上,这就要求麻醉师必须具有严谨的态度、高超的技术和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医者仁心,而这些杜红梅医生都有。
一种天职,她甘做幕后英雄
正如歌中所唱,麻醉科医生因为不出门诊,同时“深藏”在全封闭的外科手术室,患者通常感谢的都是门诊医生、手术医生觉得他们艺术精湛,很少人能觉得会对麻醉医生感恩戴德。他们堪称存在感最低的医生。“麻醉医生,不就是打一针的事吗?”殊不知,麻醉医生他们要参与整个手术过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选择最好的给药方式、药量,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生命安全。

“这手术做的真好,一点都不疼。”西安东大肛肠医院的一位护士说她在工作中经常听到患者说这样的话语。对于患者来说,手术的疗效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手术疼不疼却是第一感受,而这就取决于麻醉医生的麻醉。
“既要阻止痛觉,又要让患者有自主行动能力。”杜红梅这样形容麻醉的“度”。这是药物的“度”,疼痛的“度”,更是是生命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