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回放
事情始于去年,洁丽雅接到一个采购电话,称其收到作为上海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活动使用赠品的其公司生产毛巾,希望能予以采购。由于洁丽雅从未接受过相关订单,公司非常重视,立即前往鉴定,结果显示为假冒其公司商标的商品。洁丽雅将假冒责任人告上法庭。
经调查,被告人假冒洁丽雅注册商标,并提供相关投标文件给服务站投标上海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纪念品采购项目,并在中标后销售上述采购项目所需“洁丽雅”品牌毛巾给服务站。据悉,涉及的毛巾共计36万盒,经营数额达561.3万元。给洁丽雅集团带来巨大损失。
打假如何防患于未然?
洁丽雅是中国毛巾行业第一个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目前其品牌价值已经超过60亿元。不过,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打假”也成了其投入较大的一部分业务。和很多重视维权的企业一样,其官网公布有假冒举报电话以及邮箱。然而,举报终究是事后补救行为,如何将假冒伪劣产品一开始便扼杀在摇篮中,则成为了众多商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由于进入门槛低,行业格局分散,家用纺织品行业假冒商标的案例一直不断。无独有偶,一些日用化妆品领域也经常为假冒商品所困扰,如何采用高技术的防伪手段防止假冒产品,成为了广大日化商家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