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卖场采购经常会质问厂家:你的前台毛利为什么这么低啊?为什么下降了啊?后台贡献不足啊?谁家比你多……这个时候,我们厂家要做的就是在了解卖场的规则之下,给出合乎他们逻辑的说辞(企业一定要根据卖场的规则来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不然,就变成了自说自话,因为采购不会改变卖场的思维来适应你的逻辑),不能被他们问倒,更不能被他们忽悠到。
1、关于前台毛利方面
既然卖场的前台是跟商品价格和销售毛利有关的,那为了应对卖场的质问,我们要做的就是稳定价格体系,稳住零售市场,不要出现太大的波幅和异常情况。
通常情况下,厂家对零售价格是没有很大控制力的,卖场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己的毛利标准来制定零售价,并进行动态管理。厂家能做的就是稳住自己的供价体系,如果供价体系乱了,零售体系一定会乱,那各个卖场的毛利水平会出现各种差异,被质问就难免了。许多厂商在这个方面吃了闷亏,苦不堪言。如果在卖场里前台毛利出了问题,根源在于价格体系出了问题。
2、企业如何看待“后台”这个问题
简单地说,如果卖场检讨你对他的后台毛利贡献,你就按照卖场的后台计算模式,算给他看嘛,通常都不会低的。我们今天要说的“后台”就是企业对卖场的后台贡献,其实准确的应该称之为企业的操作成本,卖场从你这里刮走的利润就是你的成本,因为他刮多了,你就赚少了。
厂家在核算自己的卖场成本时,一方面要注意供应价的控制,因为这个关系前台水平,且跟市场平均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计算自己为了推进销售而在卖场产生、投入的费用,结合卖场的后台定义,企业对卖场的后台贡献(也可以称为企业在卖场里的后台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合同内投入+合同外投入。大体来说可以这么计算:
企业的后台成本=合同内投入(合同里所有跟费用额、点数有关的条款都要折算)+合同外投入(促销费用+服务费+导购员费用+门店费用+物流费用+各类罚款+其他)所有的费用金额值要跟卖场的未税进货额换算成百分比点数(%)。
这样才能形成客观的费销比。你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对卖场的利润贡献是高了还是低了,防止他忽悠你。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利润空间和卖场的市场地位,预设后台投入。其实不管是合同内投入还是合同外的投入,这些都是可以谈的,但不同的企业因为对卖场的了解和操盘能力的强弱不同,在卖场的投入方面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就会导致企业获利能力的差异,这个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了解卖场,提升专业,建立KA体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