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最近的命运波折多变,从被传分拆上市,再到近日25%股份以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前景未明。在和黄年报中显示,2012年,屈臣氏的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38%的最高点跌至8%。
不过,这些并为妨碍屈臣氏在中国化妆品渠道中的零售地位。屈臣氏为国内专营店的风向标,一向为学习模仿对象。在全国可见的屈臣氏一般是蓝色门头的,就是指普通店,“黑色”概念店是很罕见的。
据采访的店员表示,“黑色店”为全国旗舰店,只有广州与上海2家。除了门头是与众不同的全黑色外,他与普通“蓝色”屈臣氏在品类结构、陈列、品牌上有什么区别?
《洗涤化妆品周报》特地走了一遭,为业内行家揭秘一个与众不同的“黑色”屈臣氏。
选址 非黄金地段
这家黑色店开在广州万达广场的二楼,是两年前开业的。
要先讲讲万达广场,其为万达集团60多座广场中第一个A级旗舰店,4年前是投了血本的,光是那块巨型高清天幕就投资过亿,更不说写字楼、希尔顿酒店、三条步行街、总占地56万亩。
这56万亩地皮原来是广州旧机场所在地,旧机场搬迁后,当做是白云区未来新商业中心来规划的,甚至通了地铁2号线。可惜在建立万达广场和五号停机坪项目后,周边的土地由于各种原因,发展搁置,土地荒芜都长了杂草,导致万达广场犹如孤岛,周边的配套严重不相符、交通不便,开业初期的招商率只有六成左右,店铺都开不齐。
长达四年的培育后,万达广场终于有点人气了。屈臣氏的“黑色店”就是在两年前进驻的,所以位置并非十分理想之所。店铺在角落,不过靠近扶手梯,门口是两条通道的交汇处,总算能带来一些人流,面积在100平米左右。
护肤洗涤压倒胜利
众所周知,屈臣氏经营的是个人护理用品,一般“蓝色店”的产品结构为,药品占15%,化妆品及护肤用品占35%,个人护理品占30%,剩余的20%是食品、美容产品以及衣饰品等。
“黑色店”的品类结构明显与“蓝色店”不同。化妆品及头发洗护类产品是霸主地位,占80%左右陈列。药品、食品、口服美容产品等被压缩得仅剩下一个背柜或一个货架面,10%,卫生巾等个人护理品也被压缩剩下几个排面10%。
走进店面,左手边全部为化妆品,OLAY、巴黎欧莱雅、花晳蔻、美宝莲等,右手边为洗护类,包括施华蔻、蓓瑞丝、水之密语、宝洁系及联合利华系品牌,药品、食品、口服美容、个人护理品都在角落。
总的来说,品牌以欧美系为主,国内如自然堂等牌子都不见踪影,可见“黑色店”的门槛卡得相当严。另外,货架也与一般的不同,设计显得更简约、大气,弱化品牌形象,凸显屈臣氏形象。
不过当日,《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在店内看到,位于角落的卫生巾、牙膏等的陈列缺货、少货现象明显,店内6位店员并未及时整理货架及补货,晚上的7:00-8:00时间段人流不多。
高端洗护专区
屈臣氏自有品牌一直是其利润增长的核心,始终占据全店30%以上的陈列面积。《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观察到,在“黑色店”内,自有品牌的种类更丰富,美妆工具、护肤、牙膏、面膜、卫生巾等。自有品牌对屈臣氏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黑色店”中自有品牌得到最大化的强调。陈列渗透到各种品类中,无处不在,屈臣氏内自有品牌的最大代工商就是中山的诺斯贝尔。
以往在“蓝色店”内,面膜多以堆头或特价形式陈列,而在“黑色店”出现了类似面膜专区的概念,与国内某些专营店的陈列类似。品牌以美即、自有品牌为主,占了整陈列柜一侧的四个排面。
除了面膜专区,还有男士护理专区。面对男士护理这一新兴市场,屈臣氏建立了完整的一站式男士护理解决方案,包括男士护肤品、剃须刀、须后水等一系列的男士用品货架。
高端洗护产品替代传统洗护的货架位置,陈列面上也大大扩展了。品牌包括之密语、施华蔻、丝蓓绮、丝蕴、沙宣、潘婷臻质高端修护系列、海飞丝丝源复活头皮系列等,国内品牌暂未见身影,当时陈列面积大大加阔,以往施华蔻最多20-30cm的陈列面,现在有多达40-60cm四层的陈列面。
屈臣氏的品类管理是极其残忍的,曾经一年引进2000件新品,删除近3000件滞销产品。对品类及品牌的苛刻挑选,让屈臣氏的名字代表了化妆品行业的未来趋势。屈臣氏对高端洗护的另眼相看,是否是它已经嗅到了风来临前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