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得循序渐进,今天涨一点,明天再涨一点;另一种可称为跳涨,这大多以高端定位的名义横空出世。眼下的化妆品行业,两种趋势都非常明显。
今年年初,香奈儿、SKII等部分一线化妆品品牌已经调过价,最近第二波调价也已经到来。据了解,资生堂、欧舒丹等品牌旗下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均出现了最高达二位数的涨幅。而有些玩家,则干脆另辟新品牌,强调高定位与高价位。囿于本土化妆品牌难以向中高端转型的困境,这一思路与模式已是蔚然成风。
这有什么不好吗?在短期内,会受到质疑。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积极的品牌策略更利于本土品牌地位的突破。
前提则是,完成资本、经验与技术积累的企业,在经营新品牌时必须让生意人的色彩淡一些、企业家的色彩则浓一些,以经营事业的心态去耕耘一个品牌,以长远目标遮盖住短期利益,消费者享受到的产品品质与服务,与其所付的价格相匹配。
今年又是涨价年
据报道,在近期的价格调整中,资生堂的产品平均上涨幅度为20~30元。其中,一款美体乳霜将从原来的520元调整为600元,涨幅达到15%,涨幅最大。彩妆、防晒霜产品、面膜等将有3%~6%的涨幅,而基本护肤品价格则保持不变。
几乎在同一时间,欧舒丹旗下的35款产品将集体涨价,涉及到手霜、乳液等产品。有消息称,法国品牌娇韵诗此前也进行了部分产品的价格调整,涨幅在4%~10%。
事实上,此轮价格调整已是今年第二次了。今年初,香奈儿等一线品牌已进行过一轮价格调整。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刚好是夏季,化妆品企业通过淡季进行价格调整,让季度业绩看起来好看些,并且消费者对价格上调的敏感度比较低。另一方面,定位高端的品牌选择涨价,通常是为了维护其品牌的高端性,同时又契合国内消费者心理。
本土品牌的高端旋风
正如进口高端品牌惯于以高价格维持高端形象一样,本土化妆品行业在经历30年的发展之后,也有一大批企业完成了资本、技术以及品牌经营的初步积累,不管是主观意愿,还是市场竞争格局的客观需要,必须有一大批企业提升其品牌高端,在品牌高度、定位人群、价格等方面与进口高端品牌直面竞争。
事实上,这一股风潮已经渐渐成势。今年以来,高端洗护、高价牙膏等概念屡屡被业界及媒体提及。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本身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这在相近的日本及韩国市场已经上演过。
这两个国家在战后经济腾飞过程中,其本土化妆品行业也经历过在高端被进口品牌压着打的因境。但经历三四十的发展,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时,本土品牌也已经能够在高端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这是正面的可借鉴例子。
只是,本土企业要在该市场取得成功,也是有前提的。完成资本、经验与技术积累的企业,在经营新品牌时必须让生意人的色彩淡一些、企业家的色彩则浓一些,以经营事业的心态去耕耘一个品牌,以长远目标遮盖住短期利益,消费者享受到的产品品质与服务,与其所付的价格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