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面找工作的人虽然多,但很难找到合适自己公司的人,这让许多经销商老板着实头疼。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或是人才市场,虽然周末的时候前来找工作的人也是人头攒动,但很多老板们往往都是抱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时间长了,逐渐对人才市场也就失去信心了。有些老板甚至认为,能出现在人才市场的人,本身就已经是被淘汰的人了,我还去招他们干什么。
员工招聘,老板们没必要总是把眼睛向外看,非要通过外部力量来进行招聘工作,内部的员工,也可以帮你进行新员工的招聘工作。简单点来说,就是向内部员工发布招聘信息,请员工发动各自的社会人脉资源,为公司寻找合适的新员工,那么,这个招聘方法具体该怎么来操作:
一、信息发布
首先,老板得进行信息发布,请员工发动自己的社会力量,亲戚,同学,朋友什么的均可,举贤不避亲嘛。信息发布最好是单独找员工谈话,单独告知,让员工有些被重视的感觉,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千万别说是因为当前缺人,所以需要招聘新人,只能说是因为明年的业务发展需要,需要招聘新人,也就现在只是在接触,明年才正式把合适的人招进来,现在只是大家认识一下,留下资料,到明年的时候,再正式安排相关的入职手续。
之所以这样说,是防止员工所介绍的一些新人过来,若是条件不合适,还有个退脱的借口,现在都只是接触,正式招聘入职明年再说,若直接告诉员工,现在公司急缺人,员工也把新人介绍来了,老板又没看上,这样必然会导致员工埋怨。
二、好处费
人无利,不起早。这托员工帮老板进行新人招聘,怎么着也得拿点好处给员工,不能让员工吃亏嘛,不过,有些老板也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给好处的事情简单化了,直接给钱,甚至给员工说白了,每招一个合适的人进来,直接给二三百块钱的介绍费。笔者不建议这样做,因为国人虽然热爱收集人民币,但骨头里有些清高劲,一旦把事情和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反而会导致员工出现些清高劲出来,我又不缺这点钱。同时,若是直接给钱,待那些被招进来的新员工,在事后知道这个介绍费之后,心里必然不爽:原来以为是同学帮忙,介绍我这份工作,原来是被同学卖了猪仔。
好处要给,但别只给钱,建议是采取报销费用发票的办法,这话说出来也好听,这员工去找自己的同学朋友,安排他们来公司面试,总有些打车,吃饭的费用,得,这些费用我给你报销,每次二三百的费用标准,你拿发票过来报销,当然,这个时候,员工所拿过来的发票,老板就别细看了,直接给报销拿钱,同样是给钱,但性质不一样,一种是给赤裸裸的拿钱交换,这报销发票则是对员工辛苦和付出的一种抚慰,当然,这员工也不好意思随便乱报这个费用发票,基本上员工每次来报销这个费用发票时,基本上就说明他已经为公司选择好新员工对象了。
三、公司介绍与待遇明确
在新员工的招聘过程中,自然少了对公司的现状介绍和待遇方面的说明,若是老板亲自招聘时,在介绍公司时,往往会习惯性的把公司情况过多的正面化渲染,光说好的方面,甚至是未来发展愿景如何如何,这虽然会当时让新员工感觉不错,但实际进公司后,这老板嘴上说的这好那好,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这种落差回直接导致员工的情绪受影响,甚至试用期不到就离职走人。若是由员工进行招聘工作,尤其是员工找自己身边的熟人时,在介绍公司情况时,往往则实事求是的介绍情况,有什么说什么,至少,这种介绍方式不会让新员工在进公司后产生较大的落差。
同时,关于这个待遇,老板们在描述待遇时,总是容易模糊化,诸如不会让大家吃亏的,我不会亏待大家的,多劳多得等等,话虽好听,但缺乏精确量化,会让新员工心里没底,而员工在介绍待遇收入时,往往会以自己的实际收入来做说明,这样让新员工听起来就靠谱多了,也明确多了。
四、面试与储备
待员工把新人陆续介绍来了之后,老板自然要安排进行面试,因为这只是简单的接触,又不是马上要进来上班,大家都会轻松很多,在面试合格后,老板话也不能说死,只能说情况不错,我们保持联系,待明年我们再确定相关的细节工作,当然,即便是不合格,这话也能说,这样,让这位面试合格的新员工先回去,该干嘛还干嘛,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老板把合适的人选,先放在别的公司先寄养着,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直接调用过来。
五、磨合试验期
让员工来进行招聘的关键点在这里,这员工介绍来的新员工,经面试合格后,接下来就得进行新员工的全面磨合试验了,毕竟,这新员工真实的人品,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等,面试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通过实际工作才能检验出来。
在初步确定人选后,老板不定期的以公司临时事务,例如进行促销活动,整理仓库,新品上市活动等理由,让员工去找各自所介绍的新员工,请他们利用周末或是晚上的非工作时间,临时过来帮个忙,说起来是帮忙,其实也是一个测试,若是这新员工在面试之后,对公司并没什么兴趣,这找他帮忙,估计就会被什么没时间,要出差等等理由给推辞了,要是这新员工连续两次都推辞了老板的帮忙请求,基本上也就说明这新员工对公司没什么兴趣,差不多就可以放弃该人了。若是有意,则过来帮忙的可能性较大,毕竟,对新员工来说,一方面是对新公司有点兴趣,同时,这不是也给自己留条退路嘛,万一以后有个什么变故,自己手头还有条路。
在这新员工过来临时帮忙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全面的检测过程,通过其实际的工作状况,与人交流的水平,充分检测其真实的工作能力,人品及专业水平,同时,这新员工过来帮忙,必然要与公司里的老员工接触,这也是个新员工与老员工最好的磨合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新员工的出现对老员工并不产生利益上的威胁,人家只是过来临时帮忙而已,并不像新员工正式入职,会打破公司原有的利益平衡(这也是老员工排挤新员工的根源所在),再加上尚不清楚这人未来进公司会做什么岗位,所以老员工在这个情况下,绝少会去排挤新员工的,其实,这一来二去,也让新员工和老员工逐渐通过磨合,建立了一定的关系,为将来正式入职打下一个基础。若是在检测磨合期发现有不合适的新员工,以后就中断这种帮忙,渐渐得也就把这条线给断了。
再有,通过新员工的几次帮忙,也是个培训工作,使得新员工对公司现状,产品结构,市场情况必然有所了解,这个培训工作即便是在正式入职之后也要做的,提前放在入职前进行,可以大大节约入职后的培训成本。
当然,新员工过来帮忙,老板是一定要给钱的,不能让人家吃亏,更不能有反正我以后要招聘他,叫他过来帮帮忙也是应该的这类思想,若是新员工不好意思拿钱,则把钱给介绍他的员工,哪怕让介绍员工给新员工买些东西甚至是请新员工吃饭,务必把这钱要给到这位新员工。
六、正式招聘前的铺垫
若新员工在试验磨合期表现良好,老板也满意,基本上是确定可以招进来的了,那么,接下来还得要做些铺垫性工作,确保人家能下决心进到这里来。
第一,确定这个新员工之后,每月给其发一份业务简报,所谓业务简报,就是公司这个月的相关业务经营情况,诸如市场动态,销售进度,新品信息,促销活动,内部人事等等信息,编写个简单的报告,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这些新员工。做个业务简报几乎没什么成本,但给新员工的感觉不一样,每月都能收到业务简报,也就意味着这老板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员了。同时,这个业务简报也起到了一个培训的功能,让新员工掌握公司的业务进度,这样正式入职后,可以尽快了解和接手工作。
第二,为新员工编写业务手册,这业务手册,就是把公司里目前的作业流程,基本客户资料,规章制度,乃至是厂家和产品资料,都搜罗出来,装订成册,送给新员工,让其自己回去了解学习。
第三,在正式向新员工发出招聘邀请之前,还得间接的做做新员工家属的工作,这做法也简单,把公司里目前所经销的商品,分别拿些出来,组合个礼包出来,送给新员工,请他带回家,这新员工的家人,看到新老板所送的大礼包,哪怕里面只是些非常普通的商品,但感觉不一样,这是新老板的一番诚意,家人对新老板的好感,将会直接促进新员工的跳槽信心。
在做好这些铺垫工作之后,再将员工正式招聘进来,这样招进来的员工,对其人品,能力了解的较为全面,新员工对公司对业务的情况也较为了解,新老员工的磨合期也提前度过,上手速度快,能较快的创造工作效益。
七、安全因素
让员工介绍新员工,很多老板也知道,但一直没有执行,原因是担心员工会介绍一些自己的私人关系进来,形成小团队,甚至是联合起来干点什么非法的勾当,当然,这种情况会存在,但是可以提前预防和避免的,可别因噎废食,若是传统的招聘,既是现招现用,的确有这样的隐患,但现在我们安排了一个检测磨合期,这个检测磨合期的长度是由老板控制的,一两次看不出来,三四次还看不出来吗?老板也是有观察力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份牵制力量和安全因素,这新员工毕竟是经由老员工介绍的,知根知底,比那些完全在外面招进来的要安全的多,同时,即便新员工在入职后,产生些犯罪的想法,那也是有所顾及,必然是熟人介绍进来的,自己干点非法的勾当,万一东窗事发,牵连了别人可就不好了。
利用这种招聘模式,老板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新员工储备,未雨绸缪的解决人员缺口问题,这临时帮忙的新员工也是一股人力资源力量,在大型活动或是突发性事务时,也能拉出来顶上,再有,这招聘的主动权在老板手里,在老板认为测试磨合通过,条件合适时,随时可在储备的新员工队伍,选择部分新员工正式办理入职手续。